有效性: | 有效 | 文件编号: | 济高管发〔2023〕2 号 |
成文日期: | 2023-04-26 | 发布日期: | 2023-04-27 |
失效日期: |
有效性说明: |
济南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印发《济南高新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 年)》的通知
济高管发〔2023〕2 号
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各直属企事业单位,各派驻机构:
现将《济南高新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 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济南高新区管委会
2023 年4 月 26 日
济南高新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 年)
新型城镇化规划是指导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是促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公共政策,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抓手。本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依据《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济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济南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政策文件编制,明确未来济南高新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新型城镇化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是指导高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宏观性、基础性、战略性规划,是其他相关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21至2035年。
第一章 准确把握发展形势 科学确定目标要求
一、发展基础
(一)城乡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城融合深入推进。高新区总面积291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办事处,共152个村居。202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5.91%,高于济南市城镇化率(74.21%)。目前已形成中心区、高新东区、高新北区三大片区发展格局。其中,中心区以“生态优先、产城融合”为发展目标,深度挖掘现有潜力,实现产城深度融合;高新东区着力打造孙村次中心智慧生态现代新城,引领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高新北区聚焦打造国际制造产业园,充分发挥区域交通优势,为新旧动能转换蓄势蓄力。
(二)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示范效应初步显现。临空经济区作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先行区,开展创新探索和先行先试,从信息化平台、实体机构着手,促进了城乡要素资源双向流动,成功树立了济南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新典范。中欧装备制造特色小镇作为先行区典型项目,围绕“以城促产、以产兴城”,构建产业资本支撑、高技能人才培育、海外技术合作、招才引智服务、园区精准运营等服务平台,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新示范、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载体,其经验做法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推广。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处于后期较稳定阶段,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均有显著成效。高新区人才工作成绩突出,全力打造全域化人才发展赋能生态。目前已集聚各类人才33.6万余人,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人才数量质量实现双提升。高新区通过建立城市建设管理智慧化平台,集成了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智慧化应用,实现了高新区全域全信息汇聚、全周期监管、全流程服务、全要素治理与智能化决策,成为全省智慧城市建设的排头兵、数字政府建设的先行者、数字经济发展的引领区和智慧美好生活的创新区。
(四)城乡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完善。教育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学前教育普惠率提升至93.69%,义务教育进入优质均衡新阶段,高中阶段教育特色鲜明,公办教育、民办教育齐头并进,国际教育独树一帜,教育总体水平进入全市前列。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创业指导服务力度继续加大,建立“用工专访”制度,开展“订单式”培训,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1.1万人和15.6万人。全区医疗卫生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总体医疗资源倍增,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布局日益优化。
(五)乡村振兴有序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改善村民居住空间。自2003年启动城中村改造以来,共建设23个安置房项目,惠及81个村、10.4万余人。乡村面貌持续改善,截至目前,累计创建清洁村庄54个,占全部未拆迁村庄的65%;完成10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建立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完成清洁取暖改造24985户,全面落实农村清洁取暖气代煤村庄“双安全员制度”;完成农村公路维修维护项目,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乡村产业不断提档升级,截至目前,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其中国家级2家,占全市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总数的1/5,初步形成了工农互促、融合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高新区城镇化还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城乡产业发展差距较大;城区主导产业规模均已突破千亿元,但农业产业尚处于产业链低端,高附加值环节较薄弱;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不均衡,临空经济区等园区基础设施有待提升;东区、北区农村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存在历史欠账,村容村貌有待提升。
二、面临形势
当前,高新区城镇化已经迈入中后期阶段,新型城镇化应重点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创造性提出了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的城镇化发展策略。未来高新区新型城镇化需要充分分析国内外形势,寻求具有高新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一)城镇化格局以区域协调为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我国目前城镇化的总体格局和城市的发展逐渐转化为以城市群为主要载体。城市建设已经从单纯的城市竞争时代进入了区域协调发展时代。中心城市所汇聚的经济动能,能够超越主城区的范围,渗透到更大尺度的国土空间,从而带动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或者乡村地区的发展,形成一种标准差异化、功能互补化的发展格局。
(二)“双循环”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要素流动是推动国内大循环的必由之路。针对外部发展环境和国内发展的新变化,党中央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以畅通高新区经济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打破长期以来生产要素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格局,建立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机制,为未来城乡融合发展提供重要基础。
(三)城乡融合发展趋势进一步加深。城乡人口流动性持续加强。未来一个时期,随着高新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势所趋,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将持续增强,城乡发展将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化”。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机制将全面建立,人口、土地、资金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配置将更加合理,城乡发展活力将进一步增强。
三、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济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深化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高新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五区叠加”优势,聚焦高新区“1334”发展思路,锚定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目标,展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引擎、主阵地、主力军”责任担当,构建“中、东、北”三区特色发展格局,加快建设高科技创新策源地、高质量发展增长极、高水平开放新门户、高活力品质生活区“四个高新”,以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以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为方向,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在下一步高新区新型城镇化工作中,应突出以下工作重点:
——产城融合,智慧发展。顺应产业变革趋势,突出主导产业优势,以产兴城,以城促产,融合发展。坚持数字赋能,以数字化创新引领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化传承,绿色发展。注重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城市软实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城镇化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以人为本,均衡发展。推动基本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城乡互促,双向发展。坚持城乡一盘棋理念,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
四、发展目标
(一)近期目标。到2025年(十四五末),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体系中,发展质量迈上新台阶。以智慧化为核心,以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为目标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显著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高到88%以上,对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效应充分释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体制机制改革措施。
——智慧城镇体系更加完善。以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为战略引领,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五区叠加”优势,全区达到四星级新型智慧城市标准。
——城镇绿色转型更加全面。遵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探索城乡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城市韧性和安全运行能力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区域城乡发展更加均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统一规划建设管护的基础设施体系率先形成,城乡社会治理能力加快推进。
——要素双向流动更加通畅。落实全面放开落户限制政策,逐步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机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成效逐渐凸显。
(二)远期目标。到2035年,高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95%以上,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模式更加成熟定型。人口自由流动制度健全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全面均等化,社会治理精准高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民生活幸福美好。
第二章 优化城乡空间格局 特色分区差异发展
一、分区打造差异化城乡空间
(一)中心区。作为高新区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心区是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的主阵地,应聚焦城市服务功能提升,重视和加强人才引进,激发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动能。中心区高标准打造中央科创区(CTD),构建以“一谷两园”为主导的引领极、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创新极和以“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的合作极,推动形成总部经济林立、双创资源集聚的发展格局,打造成为全市数字经济发展和科创服务的核心引领区。
(二)高新东区。作为济南“东强”主战场,充分发挥齐鲁科创大走廊、智能制造走廊区位优势,主动对接主城区,强化城市次中心功能定位。协同济南东部城区发展,抓住地铁8号线和云巴项目建设契机,拉动济南中心城区与章丘相向融合发展。完善“南科创、中服务、北智造”的发展格局,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区域功能品质,高品质规划建设彩虹湖新区,加快建设中科院科创城,规划建设齐鲁科创人才公园,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全力把彩虹湖新区打造成黄河中下游科技、金融、产业、生态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三)高新北区。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标杆和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的重点区域,高水平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临空经济区作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两核”之一,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临空指向性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构建“一核五区、一带两廊”的空间发展格局。借助“四港合一”的区位与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枢纽平台经济。围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推进城乡设施互联互通、城乡产业互融共促、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同时,依托黄河特色生态文化,打造沿黄河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带,结合农业观光与产业研发空间,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以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二、优化国土空间“三生”布局
(一)生态空间优环境。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构筑黄河生态廊道。筑牢城市生态涵养基础,构建自然保护体系,对大辛河、巨野河等重要水系进行景观提升,对大山坡、围子山等重要山体资源进行保护整治,构建网络化公园体系与复合功能的山河通廊。加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推进绿廊、绿环、绿楔、绿心等绿地建设,完善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四类公园体系。加大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强化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推进生态与文化、休闲、游憩、教育、康养等多元化功能的深度融合,竭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
(二)生产空间提效率。统筹产业空间布局,积极引导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的分类分级集聚:中心区作为高新区城区核心组成部分,重点解决产业重组和城市更新的问题,通过腾笼换业,破解发展空间不足瓶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对产业空间进行差异化的更新改造;东区以产城融合为动力,加快孙村片区城市更新,建设一批特色产业项目,章锦片区依托平台打造科创硅谷,合理布局点状产业用地;北区借力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打造外向型产业园区。
(三)生活空间塑品质。构筑城市网络空间格局,对各类城市生活空间进行合理配置和组合。准确把握高新区未来发展趋势,合理预测土地使用需求,通过城市更新、品质提升等方式,加快全域重塑,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区域人口承载力。完善区域对外通道网络,加快城市主要道路网络布局和跨河通道建设,形成多层次、优衔接、高品质的网络化城市交通系统,确保内部有效互通,对外快速通达。
三、引导乡村地区特色发展
(一)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坚持底线思维、保护优先的原则,对村域国土空间实施分区分类管控,强化刚性管控。优化国土空间用地布局,制定村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加强村域用地管控。统筹耕地保护、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等工作,合理引导乡村各项建设活动,着力改善村民人居环境。
(二)引导乡村地区特色化发展。深入挖掘不同乡村地区的地域特色、产业特色和优势资源,引导乡村地区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特则特,分类施策。东区结合齐鲁科创大走廊发展契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保护生态本底,延展创新特色,做好山水文章,打造山水间的高新科创生态谷。北区借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契机,推动乡村特色产业连片发展,兼顾生态、文化、农业等多种资源,打造为临空经济区提供创新服务的农村生态休闲带。
(三)强化乡村地区功能升级。推动乡村地区积极主动嵌入片区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为片区双循环发展提供要素支撑。深入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功能服务提质、生活品质提升、产业统筹联动等建设行动,统筹推进城区—街道—乡村三级联动发展,引导建设面向社区、功能复合、便民惠民的邻里中心,构建舒适便捷、全域覆盖、层级叠加的5分钟、10分钟、15分钟生活圈体系,明确乡村地区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探索培育试点,深化推进乡村地区改革、兼并扩容、社区化建设等,支持试点的产业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项目优先纳入高新区重点项目,促进城乡融合的快速平稳发展。
第三章 加快“1+2+X”示范先行 促进城乡产业全面融合
立足高新区城乡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形态差异,打通城乡人才、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性壁垒,加快实施“一个先行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两个典型项目(中欧装备制造小镇、黄河战略济南国际生态港)、多个产业项目载体”的产业融合载体建设,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推动城乡产业全面融合发展。
一、发挥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引领
立足高新北区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区位和政策优势,牢牢把握打造济南城市次中心和产业新城的机遇,临空经济区率先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重点引导产业与城市的有机融合,形成职住基本平衡、以高端制造和国际贸易为主导特色的复合功能区,引领和带动片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一)发挥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充分运用临空经济区“四港合一”交通枢纽优势,围绕中德企业合作区、国际招商产业园智能制造集聚区等平台载体,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智能制造和现代物流贸易产业,打造产业高端、生态优良、国际风范的现代化临空经济区。在城乡产业协同平台、城乡公共基础设施、民生服务、农业农村等领域,积极策划、包装、储备一批城乡融合典型项目,建立重点项目库。同时,积极争取对接省、市政策和扶持资金,加快项目建设实施。
(二)优化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借助济南遥墙国际机场建设机遇,紧密结合空运、水运、铁路枢纽和综合保税的特色优势,重点推动国际产业合作及枢纽型经济新业态发展。构筑“港—产—城”相融合的国际内陆港、现代化航空城,打造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动力区、省会城市群多式联运内陆港、济南产城一体城市次中心。以航空运输服务、航空维修与装备为引领产业,以保税与空港物流、临空高科技产业为支撑,重点提升现代配套服务、空港贸易服务产业,加快实施工业空间保障红线划定,构建国际化、高端化、现代化的产业发展体系。
(三)强化黄河生态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黄河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打造沿黄生态产业发展带。努力实现沿黄文旅发展新突破,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沿黄文化旅游同源异质的互补功能,提高文旅产业竞争力,积极培育沿黄文化旅游主打项目和标志性产品。着力发展沿黄生态高效农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以龙头带园区、以园区促产业、以产业联农户,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沿黄生态高效农业园区。
(四)探索城乡产业融合创新实施路径。立足北区城乡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以规划为引领,统筹推进区域内城乡产业布局。增强产业园区带动能力,促进人才返乡入乡,依托园区建立返乡入乡创业就业孵化平台,为就业者提供就业场地、技术培训,为创业者提供市场拓展、经营管理等服务,增强就业创业意愿,形成“园区驱动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打造城乡产业发展载体,通过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和闲置宅基地,谋划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推进三产交叉融合,把价值链收益留给农民,形成“载体引领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推进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全产业链上新型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基本需求,加大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载体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投入,形成“基础设施带动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
(五)推动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积极建立汇聚园区产业布局、项目建设、农业农村等信息的集成展示平台,集项目评估、资源整合、分析决策、建设运维,以及事前、事中、事后评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通过制定量化参数、大数据分析和专业机构咨询评估,辅助园区产业协同与高质量发展。
二、加快重点项目先行先试
(一)高标准推进中欧装备制造特色小镇建设。围绕中欧装备制造小镇,全力打造临空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平台、新型城镇化新空间、城乡融合发展新支点。在主导产业发展集聚带动作用下,引入高端产业配套和生活服务配套,围绕特色小镇“宜业宜居宜乐宜游”发展要求,推进产业社区文化休闲旅游“五位一体”,实现城镇、乡村、产业和生态功能融合、协调发展,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新典范。
聚力主导产业,促进小镇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特色小镇国家战略和区位叠加优势,依托比亚迪半导体、动力电池、光罩基地等龙头企业项目,围绕核心区域“智造大街”建设,加速上下游产业链项目招引和落地投产,补强产业链条,培育壮大黄河流域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临空指向性产业三大主导产业集群。深耕行业细分领域,培育创新创业生态,打造行业内“单项冠军”和产业集群,促进小镇产业优化升级。
加快产城融合,推动实现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按照“生态优先、产城融合”的发展原则,优化“核心区+辐射区”空间布局,探索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路径,全力推进城乡协同发展。稳妥推进中德合作产业园、中德产业创新中心、中欧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青年人才公寓、小镇迎客厅建设进度,加快推进临空水厂、综合污水处理厂、变电站、综合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发展创智空间、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技术研发平台及成果基地,打造稼轩湖蓄滞区、中欧风情街等活力空间,持续增强特色小镇综合承载能力。
强化引领带动,提升转移人口就业质量。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和引进人才并重,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持续推动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精准对接人才需求,切实解决企业招工用工难题。依托园区企业和城乡产业协同平台,为周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创造就业岗位,有效带动村民就业,实现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
(二)加快推进黄河战略济南国际生态港建设。项目作为园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工程,引进具有丰富园区运营经验的社会资本方参与园区的开发和运营,提高园区综合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整体效率。
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市政智慧基础设施、生态涵养修复工程、综合污水处理厂、综合管廊工程、道路提升工程及中欧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等建设项目,全面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服务配套水平,带动提高片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结创新融资及运营模式。总结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设经验,创新融资模式,缓解财政支出压力。鼓励引导项目主体开展多样化服务,由项目主体承担产业导入和园区运营服务,在金融服务、重大项目引进、科技研发、人才引进等方面,通过完全市场化手段推进产业集聚与服务招商,以平台整合的思维与路径推进软硬件的搭建。
三、搭建产业发展多元载体
依托高新区现有产业优势,紧紧围绕特色产业项目、农业园区等空间载体建设,形成专业集聚、功能完善、有序发展、配套协作、各有特色的产业载体格局,为全面构筑城市经济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
(一)加快特色产业项目建设。把特色产业项目作为城乡要素融合的重要载体,打造集聚特色产业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建设稼轩文旅城。进一步凝练高新特色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提升城市知名度,打造城市旅游品牌。依托辛弃疾纪念馆优势资源,加快推进稼轩文旅城规划建设。以发展文旅经济为核心,打造全国首个诗词文化旅游项目,联动医疗健康、文化智能、商业服务、度假养生四大产业协同发展。按照“三核四园”的规划结构进行环形旅游布局,实现文旅、生态、生活的有机融合、协同发展。
打造扁鹊康养生态谷。依托现有山水地貌,构建扁山鹊水规划格局,围绕“国际智慧医养标杆、全域生态康养胜地、现代健康示范城市”的战略定位,以“智慧医疗、文化交流、生态康养”为主题,打造“扁鹊故里、康养济南”品牌,建设西区中医药智慧药房产业区、北区名老中医数字化传承与中医文化展示交流区、南区生态康养产业区三大片区,实现中医药产业“研—学—产、医—养—康”一体化发展,助力济南国际医疗康养名城建设。
(二)促进农业园区建设。把农业园区作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重要平台,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激发农业园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效应,推动新经济与新业态集聚。
建设胡家岸农业观光园。以胡家岸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利用紧邻黄河水源优势,发展农田水利自流设施建设,带动沙滩、幸福、兴荣、姚家、王梨、秦家等周边村庄发展水稻种植,创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万亩水稻种植基地,做大做强“黄域大米”品牌。建立“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水稻产业化联合体,重新擦亮“济南大米”金字招牌。以黄河大堤风景带为依托,发展油菜、金银花等观赏作物种植,建设农业观光生态综合体,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农耕等体验区域。
建设农产品电商物流产业园。依托北区良好的交通运输优势,规划建设农产品电商物流产业园。园区内设置农产品加工基地、航空食品生产基地、农产品电商物流区、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开展莲藕、大米、菌菇等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拓展农业产业链条,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形成物流产业集群效应,把物流网络的触角向周边延伸。
建设花卉苗木产业园。依托济南国际鲜花港、济南现代林业示范园产业优势,利用济南大东环交通区位优势,建设苗圃花海观光旅游、苗木花卉研发、展示交易、产业服务等板块,打造集花卉苗木生产、新品研发、交易物流、观光博览、娱乐休闲、婚庆度假、接待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花卉苗木产业园。
打造特色产业乡村片区。东区村庄发展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群众致富为目标,依托孙家鹊山、王家鹊山、赵家鹊山、逯家鹊山、李家窝、山圈、鸡山、马头山等村落,积极打造具有特色产业的乡村片区。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与土地整理,大力发展“鹊山小米”种植,积极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引进工商资本发展梅花鹿等特色动物养殖、农村电子商务、精品特色民宿等产业,着力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加强山体生态修复和绿化。建立乡村振兴多村联合机制,推进片区内各村在交通、旅游、农业、乡村建设等方面结成“共同体”抱团发展。
四、分区构建产城融合新典范
加大高新区现代产业体系及其上下游关联配套功能的空间整合力度,推动各片区发展由产业区向综合性功能区转变,构建辐射力强的产城融合新典范。
(一)中心区。牢固树立“大产业、大城区、大格局”融合发展理念,围绕产业和城市双轮驱动,做实要素、做强产业、做齐配套、做优环境,实现技术、产品、行业、城市交叉渗透,全面建成产业发展能级高、服务功能质量好、居民生活保障强的精致城区、幸福城区。继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探索城市用地的复合化、立体化利用方式及其新型管理体制,为新动能和新产业提供发展空间。依托中央科创区(CTD)、量子谷、大数据产业基地等载体,吸引高端研发和科创企业入驻,充分发挥创新创业的集群效应和网络效应。加快构筑齐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集聚高地,吸引顶级领军人才、海外国际化人才、国内高级人才在中心区聚集发展。推动共育共享,深化开放合作,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打造高新技术人才国际会客厅。
(二)高新东区。承载济南“东强”战略,做大做强智能制造和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培育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空天信息产业特色集群,建设章锦片区科技创新高地和孙村片区、巨野河片区产业承接主载区。依托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山东产研院等平台,加快建设齐鲁科创大走廊,形成山东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和成果转化核心示范区。加快推进孙村城市更新,补足城市配套短板,满足产城融合发展需求,打造宜居宜业新东区。以彩虹湖片区为核心,大力发展康养服务、高端商业、文体艺术等特色产业,提升片区生态品质和人文品质,建设城市新地标,打造“东强”战略的核心区和辐射带动片区发展的桥头堡,促进由济南次中心到副中心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加快推进云巴建设,加强与空港、新东站片区的对接互联,推动与临空经济区的协同发展,为济南“东强”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五、促进农业产业链上下延伸
以优势特色产业为基础,加快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商贸物流等后续产业,培育、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健全完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挖掘农业新增长点。
(一)大力推进特色种植养殖业。发挥张安、张安、桥南、桥北等村庄草莓种植优势,支持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种植基地,提高果蔬产业标准化、品牌化水平。鼓励龙头企业“走出去”,在域外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进一步完善生猪、肉鸭繁育、养殖、加工产业链条。支持重点企业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围绕鹿种培育、养殖、鹿产品深加工等内容,发展种植、养殖和森林旅游康养等立体化林下经济。
(二)积极发展农业总部经济。以智慧农业技术革新和经营模式创新为突破口,壮大农业总部经济主体,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具有高新特色的都市型高效总部农业,重点发展一批上规模、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农业科研、物流、加工、零售、电子商务等领域的跨国公司到高新区设立地区总部或职能性总部机构,积极引进国内优秀农业企业总部到高新区设立分支机构。健全农业总部经济服务机制,完善土地、融资等政策供给,优化农业总部经济发展环境。
(三)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商贸物流业,发挥空港、小清河济南主城港交通优势,引导周边村庄以港促产、以港兴村,实现港、产、城、村四位一体联动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实施农村电商提质工程,鼓励乡村振兴产业创新中心做大做强,扶持一批发展潜力大、创新活力强的电商企业,提升高新区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度和市场辐射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民俗人文、现代农业等乡村旅游资源,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行动,建设乡村综合体,发展精品民宿,带动研学旅游、运动休闲等新业态,推动农村文旅与康养产业深度融合。
(四)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充分发挥高新区涉农高新技术企业优势,探索搭建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平台,带动农民创业就业,实现科技兴农。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企业引领作用,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科技企业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发展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平台型企业的科技整合能力,辐射带动周边更大范围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谋划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激励力度。积极建立区级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造农业农村领域的众创空间。
第四章 持续推进人口市民化 深入实施人才特区战略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用好用活“济高人才计划”2.0政策,优化人才增量,提升人才质量;引导外来人口加快向城镇集聚,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对农民工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提升转移人口稳定居住和就业的能力;建立健全适应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配套体制机制,着力提高人口市民化质量,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一、着力营造人才汇聚发展新平台
(一)深入推进招才引智。加快推动“济高人才计划”2.0政策落地、落实、落细,打造可持续发展人才生态。发挥城市功能对产业人口空间分布的引导作用,增强各重点片区和产业园区对新增人口的吸附能力。搭建“济高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完善户口迁移、人才公寓、住房补贴、子女入学等问题的统筹协调机制,开通人才服务专门通道,提升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效能。依托中央科创区(CTD),实施重点人才招引工程,完善精准化、全周期人才服务链条。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引领优势,努力让高新区成为人才集聚之地、人才辈出之地、人才向往之地,为济南人才强市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二)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的人才管理体制。打通人才晋升通道,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培养健康的人才管理生态。高标准举办“济高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打响“以赛引才”品牌,放眼全球招引人才,全面壮大高层次人才接续储备。支持重点企业发挥人才培育主体作用,建立企业人才培养中心。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项目合作、人才联合培养、双向兼职,推动建立全方位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围绕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依托龙头企业,集聚培育一批企业领军人才,打造一批创新创业领军团队。加大力度推进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载体建设,全面提升人才承载力。
(三)完善人才安居政策体系。加大人才公寓、人才专项租赁房、蓝领公寓等人才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落实公租房货币补贴、高层次人才购房(租赁)补贴、大学生租房补贴等政策,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人才安居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常态化人才安居项目申请受理机制,积极接受公众监督,实现人才房申请全过程动态监管。提升人才待遇保障和人才服务能力,聚焦人才所急所需,切实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四)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发挥市场主体在人才评价中的基础作用和主导作用,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注重将薪资待遇、价值创造、紧缺指数等市场化指标作为人才评价要素。用足用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级职称“直通车”,畅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完善人才荣誉制度,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广泛宣传优秀人才先进事迹,大力培育创新文化,积极弘扬创业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才、重才、爱才、惜才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人才的获得感和尊荣感。
二、引导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集聚
按照“进得来、留得下、有保障、能发展、有尊严”的原则,重点促进有意愿、有能力的外来人口落户,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一)深化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措施。全面清除落户隐形门槛,简化落户手续办理,增强城市人口资源吸附力。坚持存量优先,促进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举家进城落户。提高户籍迁移便捷性,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促进劳动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有效减少“人户分离”。进一步提升人口管理信息化水平,通过政务服务网、“泉城办”APP、公安“E警通”、自助终端、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努力实现“不见面审批”“无证明审批”,提高落户效率。建立完善集体户家庭户制度,放宽集体户口设立范围,放宽集体户的落户和迁移条件。
(二)提升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健全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创业培训绩效,加快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加强就业服务培训,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将外来务工纳入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落实企业用工培训补助。提高外来务工人员收入水平,建立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现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
三、引导市民化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一)强化就地就近城镇化载体建设。着力提升高新区村庄原有居民就业创业、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城乡15分钟生活圈体系。积极推进东区、北区内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园区就业承载能力,合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转产就业。
(二)构建“五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打造“安居高新”品牌,坚持实物与补贴并举,公共租赁住房、人才公寓、租赁补贴、购房补贴和租赁市场“五位一体”同步推进。建立租赁住房开发建设市场机制,加大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力度,进一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范围,实现应保尽保。继续开展住房租赁市场试点工作,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加大房源筹集力度,实现住房租赁市场平衡有序发展,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
(三)有效维护落户农民农村权益。全面完成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颁证,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合理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落实《济南市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指导意见(试行)》,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地、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不得强制农民三项权益相互关联退出。维护安置村民财产收益权,保障居民集体经济收益。
(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参与社会事务。营造开放包容与普惠共享的城市文明,建立健全外来人口管理服务机构。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入、文化融入和政治融入,提高城市适应能力。加强社区建设、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非户籍常住人口参加社区活动和社区治理。重视培养、吸收优秀转移人员入党,落实转移人员对党建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建立紧缺优质公共服务梯度供给制度,加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对居住年限长、社保缴纳情况良好的人口倾斜保障。高标准、前瞻性做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配置,统筹各领域各层级公共资源,加大教育、医疗、卫生、文体等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管理运行、评估监督和动态调整机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四、建立健全人才返乡创业机制
(一)建立健全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制定完善的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就业创业。健全配套优惠政策,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增强返乡的引力和留任的张力,对表现突出的返乡任职人员,推荐担任“两代表一委员”,建立返乡人才创业园,为返乡任职人员带领村集体创业提供便利。放宽农村落户条件,推出支持农村建设人才落户政策。探索岗编适度分离等多种方式,促进完善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完善乡村工作人员职称评定和工资待遇保障。
(二)搭建完善乡村招才引智服务平台。建立与相关领域专家的日常联系、与企业的定期联络、与相关产业园区的长效走访以及与人才不定向调查回馈等人才联动服务机制。拓宽乡村与专家、企业、产业园区沟通渠道,有效推动乡村相关产业发展。建立乡村人才公共服务平台,探索“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创新模式,整合人才服务资源,搭建政府主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网络招聘权威平台,助力企业稳产满产,推动人力资源协同。
(三)搭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载体平台。鼓励高新区涉农企业积极申报各类乡村振兴平台载体,在乡村人才引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突破创新等方面继续有所突破。充分发挥高层次专家资源平台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乡村振兴人才资源要素不断集聚。充分发挥乡村规划师帮助乡村、带领振兴的作用,协调高新区聘任的乡村规划师开展美丽乡村连片开发示范创建、乡村振兴项目落地、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等工作。
第五章 深入推进智慧城镇化 精准赋能智慧高新建设
锚定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目标,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践行创新驱动战略,持续壮大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智汇高新、智创高新、智造高新、智美高新、智享高新”。
一、创新发展城市数字经济
(一)推动数字产业化。做强高新区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等核心产业,打造全国信息技术引领区;全力发展高新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完善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创新圈。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建设更加完善的数字产业化发展核心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和城市数字化建设引领区,不断提高数字经济占比。加快数据清洗加工、数据分析挖掘、数据展示、数据安全等数据服务产业发展。完善数字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举措,以计划为引领,以目标为导向,结合各级有关政策相互协同、相互配套,形成长效发展机制,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迈向更高台阶。
(二)加快产业数字化。继续推进中国算谷和国家大数据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提升算力供给能力,打造一系列绿色数据中心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高地,形成高新区算力服务体系。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商贸、文旅、商务、物流、教育、研发设计、交通、家庭、社区、医疗健康、政务等新业态。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重大科技研发成果、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转型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增强精准服务、高效服务、智能服务供给,加快智慧化服务与硬件建设同步推进。统筹智慧家庭、智慧楼宇、智慧社区建设,提升一体化效能。
(三)培育创新策源地。推动数字平台与创新动力的深度融合,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紧抓科技攻关、成果转化、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把战略资源、区位与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发展新动能,加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和区域性特色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重点产业、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应用。
(四)提升成果转化率。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建设,探索建设综合性技术交易平台,加快组建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推广“科创经纪人”模式,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同时,依托国家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面向全国实施济南高新区“揭榜挂帅”项目计划,突破网络安全关键核心技术。
二、推进政府决策精细智能
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全面优化提升新型智慧城市星级创建标准,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新型智慧城市。推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运行及产业园区管理中的应用,实现城市管理全要素治理、全流程监管、智能化决策。
(一)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智慧化。推进全域数字化改革,推进党政机关谋划、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数字化协同工程建设,形成高新区各职能部门核心业务全覆盖、横向纵向全贯通的全方位数字化工作体系。推进高新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全流程电子化建设,打造智慧化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系统,高标准建设电子评标厅,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信息化。健全完善高新区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感知系统,打通社区末端,织密数据网格。整合卫生健康、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等领域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实现城市大数据统一储存、统一管理。通过信息汇聚功能,继续推进城市建设管理智慧化平台建设,推进数据跨部门、跨层级汇聚融合和深度利用,实现信息共享。
(二)全面推进智慧化服务进园区。打造“智慧园区”,依托视频监控、传感测量等物联网数据和业务运行管理数据,充分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手段,建立可用于高新区产业园区各类业务的运行管理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网上网下联动,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融资担保、创业辅导、人员培训、技术创新、管理咨询、市场开拓、知识产权、法律援助等服务。推动形成“园区城管”工作格局,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能力,对园区内市政公用、市容环卫、绿化养护、排水防涝、停车管理等领域进行监管。
(三)统筹布局“智创高新”新型基础设施。顺应数字化浪潮,搭建城市智能中枢,建设城市运行“数字驾驶舱”,持续夯实“智慧城市”数字底座,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为支撑,构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总体架构;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打造数字孪生城市。以智能交通、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智慧安全工程等城市运行信息为基础,以跨部门、跨地区的数据资源互联共享为手段,谋划搭建城市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城市运行信息的综合互动。
三、构建全民共享数字生活
依托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推动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智慧化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
(一)环境卫生智慧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智慧环卫系统功能,摸清各类固废底数,提升环卫行业技术与管理水平。构建智慧监管平台,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垃圾分类,打造垃圾分类济南高新示范。应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再生资源逆向物流回收体系,推动传统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行业向规范化、智能化、一体化转变。实现对区、街道两级各类垃圾的来源去向全程、全面监管,对道路、清洁楼、公厕等环境卫生和机扫保洁作业进行实时监控和自动化考评,构建环卫作业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模式。
(二)智慧社区智能化生活。依托“智慧泉城”平台,打造“互联网+社区”的智慧社区,开展“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社区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推动高新区智慧家园试点建设。完善“智慧社区”建设方案,完成基础应用平台的搭建,形成以云为核心的全新平台架构体系。构建社区智慧管理系统,全力推行“大物业”管理模式,整合资源展开全方位服务工作。形成集社区健康体检与养老服务、社区智慧物业、社区智慧生活和社区政务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全方位智能平台,实现社区万物互联。建设社区智能基础设施,植入AR、VR等智能化项目,推进社区智能化落地。
(三)公共资源数字化服务。推进“互联网+教育”,打造智能教学空间,建成一批智慧校园示范点,重点开展未来教室、未来实验室等智慧教育创新示范项目的探索和建设。丰富智慧文体服务,推动高新区文化中心、泉城书房等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积极探索“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实现对公众文化产品的普惠供给和精准投放。
第六章 深入推进绿色城镇化 聚力打造生态韧性高新
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遵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纳入城乡发展布局,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镇化发展全过程,发挥规划作用,坚持底线思维,建设绿色、安全、韧性、人文的生态高新。
一、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
发挥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综合考虑人口、经济、土地和生态等因素,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空间结构,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城市环境。
(一)加强规划战略引领。严格落实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相关管控要求,统筹人口集聚、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增强规划对公共预算、资源配置等政策的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推进人口、产业和要素的合理布局。发动公众积极参与规划,提升规划管理水平;强化批后监督管理,提升执法监察水平;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规划科技水平。
(二)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促进国土空间均衡开发,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保护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节约用地制度,将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得违反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各类开发建设活动。
(三)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按照“先体检后更新”的原则,依托济南市“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充分利用体检成果,发现各类城市问题,将体检成果转化为更新行动。按照城市更新规划,分类分期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心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城融合,助力新兴产业空间承载,优化产业和城市服务功能;孙村片区按照“留、改、拆”并举的思路分类实施改造,完善城市配套设施,补齐城市功能短板,进一步推进城市次中心建设。完善公园与绿地体系建设,对重要山水资源进行保护整治和景观提升,提升片区整体品质。
(四)实施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管控。构建以发展规划为统领、各类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新型城镇化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明确重点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健全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协调机制,优化规划横向纵向传导机制,保障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和公众的力量,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充分利用高新区城市建设管理智慧化平台,实现高新区全域全信息汇聚、全周期监管、全流程服务、全要素治理与智能化决策。
二、探索城乡绿色低碳转型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高新区“双碳”实现路径,促进城镇化全面绿色转型,形成集约紧凑、低碳生态的城乡发展模式。
(一)完善环境设施建设。全面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健全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加快推进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工作,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力度,到2024年,完成主城区雨污合流管网清零。逐步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能力,建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合理布局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网点和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两网融合”。
(二)加大节能降碳力度。研究编制高新区“双碳行动方案”,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实施重点领域碳排放达峰行动。开展近零碳示范区建设,打造临空经济区低碳园区试点示范,鼓励企业申报国家重点低碳技术和产品,探索绿色园区建设与循环经济行动。全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能源总量控制,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新能源体系。全面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新建和既有停车场充电设施建设和改造工作。推进建筑领域低碳发展,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
(三)完善生态治理机制。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完善区、街道两级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实施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核心的“三线一单”环境管控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分解落实减排约束性指标,全面实施排污许可制,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坚决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地见效。完善低碳激励政策,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国家其他专项资金。
(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广泛宣传低碳发展理念和政策,全面落实节能宣传“进社区、进机关、进园区、进企业、进商超”工作理念,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健全完善绿色交通体系,优化交通出行方式,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完善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推进城市慢道建设,鼓励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推进低碳发展共建共享,完善低碳发展信息发布制度,探索建立碳普惠制度,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推广低碳产品服务,扩大绿色消费需求,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提高政府绿色采购规模。
(五)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建立生态产品清单数据库,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对全要素自然资源产权进行统一确权登记,积极开展全区生态产品调查,以生态产品产出能力为基础,科学评估各类生态产品的潜在价值量。以高新北区为试点,探索构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评价体系。
三、增强城市生态安全韧性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生态安全格局,科学评估城市生态韧性能力,建立健全应急体系及评估机制,强化城市安全保障,维护重要基础设施安全。
(一)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严格遵守生态红线约束,打造重要河流水系生态廊道,加强中心区大辛河、汉峪沟,北区黄河、小清河,东区杨家河、巨野河流域国土综合保护,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推动东区矿山修复,开展增绿护绿行动。持续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加大“城市双修”力度,加强城市自然风貌保护,扩大城市优质生态产品供给。
(二)提升城市安全管理水平。完善责任全覆盖、管理全方位、监管全过程的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体系,建立健全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深入排查并有效化解各类安全生产风险。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定期排查区域内安全风险点、危险源,落实管控措施,构建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安全配置标准,重点加强对城市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隧道桥梁、管线管廊、轨道交通、燃气、电力设施及电梯、游乐设施等的检测维护。
(三)完善应急防控救援体系。加快构建集应急预案、预测预警、应急指挥、应急队伍、应急物资保障、应急工作规范等为一体的城市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机制,加强灾害风险监测空间技术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加快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化建设,提升工程防御标准。实施应急医疗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分级分层、规模适宜、功能完善、平急结合的医疗救治体系。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工作机制,建设联动互通的应急救援指挥平台。依托公安消防、大型企业、工业园区等应急救援力量,实行区域化应急救援资源共享。
(四)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统筹城市排水管网、城市河道、调蓄水面等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构建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的系统排水防涝体系。立足长远发展,优化市政排水管网设计,提升管网排水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强化防洪排涝能力,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中小河流治理,推进小清河、巨野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提升全河段的行洪能力。实施大辛河、小汉峪沟等河道防洪除涝综合治理工程,完善城市空白区排水系统,提高城市河道排涝能力。
四、彰显生态人文历史特色
深入挖掘高新区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塑造高新文化品牌,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
(一)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度挖掘整理黄河文化资源,梳理以黄河民间文学、传统工艺、地方戏曲、风土人情、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红色事迹等为主要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高新区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大力挖掘名士文化资源,推进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诗词文化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进一步扩大稼轩文化知名度。积极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推进国学传承,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引导学生从小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兴盛。以满足区内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举办公益性、普及性、具有区域特色的音乐会、影视鉴赏、文化节等多种活动。加快推动高新区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泉城书房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文化设施供给。充分利用现代融媒体、互联网等新型文化传播方式,提升文化传播效能。尽快配套较为完善的区级文化中心、街道文化站和社区综合文化中心,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三)实施城市品牌建设行动。挖掘黄河文化、齐鲁文化、名士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注重历史风韵在高新区城市建设中的创造性呈现。大力推广高新区城市品牌“Hi,高新”,深耕高新区城市软实力提升。强化城市风貌与黄河、小清河等文化景观资源的轴线联系,优化城市景观视廊。弘扬社会新风尚,凝聚社会正能量,建设更具影响力、辐射力、引领力的城市文明,助力济南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发挥道德楷模示范作用,深入开展“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践行者”等榜样活动。
(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培育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新业态、新产品,打造具有各片区特色的文化产业,积极与其他区域合作,为济南文化产业发展树立标杆。继续巩固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影视动漫、内容制作类产业、教育出版业的优势地位,推进稼轩文旅城、稼轩故里文化园、开心麻花剧场、大众数字创意文化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实现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等多业态协同发展,着力打造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第七章 深入推进均衡城镇化 扎实推动全民共同富裕
一、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一)推动城乡一体规划。加快推进“多规合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探索郊野单元规划的创新模式,实现各类用地的联动,注重各类空间的总体统筹和合理布局。统筹区域层面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做到联建共享、集中设置、形成规模,减少资源浪费。
(二)实施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行动。编制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打造完善的道路交通和各类市政设施的基础骨架,并优化应急场所布局,完善抗震、防洪、消防等各类安全设施,推进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管护模式逐步向乡村延伸,合理确定管护标准和模式,引入专业化机构管理运行,全面改善城乡基础设施,为高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三)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配置机制。系统提高高新区内基础服务能力,保障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有效覆盖农村区域,打造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新格局。完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服务供给。在教育方面,深化教师管理改革,推行“区管校聘”制度,对乡村教师的岗位生活补助、职称评审以及分配特级教师名额时给予适当倾斜。在医疗卫生方面,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给予政策倾斜,实行“街管村用”,推进乡村医生岗位职业化。在文化体育方面,建设综合运动场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多功能厅、图书馆等,保障农村居民的资源平等。
(四)推进重点项目带动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临空经济区作为城乡融合试验先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推进黄河战略济南国际生态港PPP项目。加快市政智慧基础设施(新基建)、稼轩湖生态涵养修复工程、综合污水处理厂项目、航天大道提升及综合管廊工程、天玑路综合管廊工程、蒋徐路工程等项目的推进。通过项目建设,提升片区环境卫生、改善城市景观,提高片区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园区综合开发和建设运营的整体效率。
(五)强化基础发展资金保障。构建多元化创新型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拓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制定和完善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乡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管理方案,探索国有龙头企业参与的全域基础设施建设新路径,逐步完善政府投资引导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体系。
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共享
(一)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总量,加快高新区公共服务均等共享建设,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加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统筹力度。在配置资源时,特别是财政资源,将实现基本公共资源均等化作为指导原则,坚持普惠性、包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共享水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落实上级有关转移支付,增加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加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二)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充分发挥高新区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做强高新教育品牌,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深化幼小衔接改革试点,推动教育集团化办学,做优做强海川中学教育品牌,实现“济南教育看高新”的教育目标。根据《济南市2019-2030年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规划》,构建教育设施均衡分布的空间布局体系,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公用。建设紧密型义务教育发展共同体,实施薄弱学校精准托管和学校互助成长项目,发挥优质资源优势,带动新建学校、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的内涵和质量。促进应用型职业教育发展,鼓励设置贴近高新区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三)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补齐高新区医疗短板,支持互联网医疗企业做大做强,探索打造“互联网+”医疗新模式。以济南高新区人民医院启用为契机,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大医疗卫生硬件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合理布局村卫生室,进一步充实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打造标准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鼓励专家团队下驻基层、驻点坐诊,建成全员人口、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基础资源四大资源库,实现资源库数据集的标准化。加快济南高新区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高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健全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机制,不断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推动医养结合,加快建设扁鹊康养生态谷,不断优化居民医疗服务供给。
(四)加强文化体育服务。精准对接人民群众文化需求,通过拓展服务空间、丰富活动内容等方式,加快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网络建设,以区级文化体育设施为龙头,打造区、街道、村居(社区)文化阵地配套联动的三级文化体育服务网络体系,进一步提升公共文体场馆服务水平。
三、推动城乡社会治理协同高效
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社会组织、完善群众自治机制等措施,提高城乡社会治理水平,构建和谐社会。
(一)促进社会治理重心下沉。完善群众自治机制,增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主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调动不同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强化教育引导,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鼓励引导群众依法参与重大事项决策、依法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让群众知情有渠道、参与有平台、监督有手段、当家有机会。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智能化、便民化服务水平,逐步完成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信息台卡录入工作,为社区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更好地指导社区工作开展。
(二)健全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完善党工委领导、管委会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和队伍管理,按照要求推进高新区党支部创新型党组织创建工作。发挥组织优势,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定期开展培训,提高社区工作者及志愿者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根据志愿者特长,进行专业化、特殊化培训指导,适应社会治理的多样化发展。
(三)探索舆论监督新模式。各街道综治服务中心建立服务平台,鼓励群众在平台上反映社会治理方面的欠缺和不足,突出问题导向,不断提高辖区的社会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秉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理念,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认同。
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共同富裕
积极拓展城乡居民就业创业增收空间,鼓励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新创业实现增收致富,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一)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要素参与分配机制,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统一的要素市场。鼓励村民到附近园区就业,拓宽村民收入来源渠道,深挖经营性及财产性收入增长潜力。完善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健全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加大对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和帮扶力度。确保低收入者平等享有参与义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加快提升低收入群体受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
(二)强化就业优先导向。依托高新区产业资源和企业优势,大力拓宽就业渠道。注重通过稳定市场主体保证就业,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坚持市场就业和政府促进相结合,稳定常住农民工就业,确保农民工就业形势总体平稳。财税、金融等政策围绕就业优先实施,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的支持力度。
(三)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根据东区、北区各自的现状优势,支持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农林产品加工和物流、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加强创业服务能力建设,组织成立创业服务专家团队和农村创新创业导师队伍,扶持农民创业。针对收入水平较低的部分群体,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兜住民生底线。不断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提升农村金融供给水平,鼓励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加大对涉农项目的支持力度,量身定制专属产品,扩大涉农信贷覆盖面,构建农业融资担保体系,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第八章 深入推进双向城镇化 加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措施,加快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全面形成工农互助、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一、打造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
依托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和综合保税区建设,推动资源要素整合共享和制度流程再造,搭建全面、立体、先进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增强全球要素链接和集聚能力。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构建区域联动、全球合作的全方位开放格局。
(一)建设自贸改革开放新高地。完善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服务功能。对标国际通行市场规则,加快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在行政管理、金融监管与服务、国际人才服务等领域的协同一体创新,打造“国际合作引领区、制度创新示范区”。以汉峪金谷为主体,打通中心区与其他片区之间的快捷服务通道,形成服务高新、辐射济南的高质量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城市国际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际化公共服务体系,优先布局一批服务广大群众的国际医院、国际学校、跨境电商、涉外旅游等民生类项目,增强城市凝聚力。
(二)完善对外开放平台载体。发挥好双综合保税区的支撑功能,完善以国际化服务机构为代表的对外开放服务平台载体,提升高新区的国际经济合作能力。充分发挥德国、荷兰、芬兰、以色列等海外办公室作用,支持高新区内企业“走出去”,吸引具有明确合作需求的高新区企业在海外创新中心入驻。以中欧、中德等国际合作园区为基础,依托重点企业国际合作渠道,按照以商招商工作思路,谋划建设中日、中韩等国别产业园,提升对外开放的精准性。深化国际创新合作,形成“本地注册+海外孵化+国内加速转化”的新型孵化模式,谋划设立区域合作的驻华机构集聚区。积极融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依托山东齐鲁文化、济南泉城文化,大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国际经贸与技术交流。
(三)加快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坚持创新引领,加大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培育力度,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绿色消费、定制服务、保税研发等新型业务,探索国际贸易新模式。提升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引导广大出口企业开展出口品牌建设工作,提高产品附加值及技术含量。打造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新高地,以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和数字服务出口基地为依托,推进服务贸易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建立区域合作联动机制。深化与国际一流园区的交流与合作,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与国内外园区的合作,建立与世界主要高科技园区和国内一流高新区的常态化联系合作机制。加强与国家战略及周边区域的统筹联动,建立区域合作工作机制,以双招双引、产业合作、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等为抓手,深入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强化与长三角、珠三角的政策联动。高标准建设国际内陆港,加快实施内陆港核心区互联互通工程,加快小清河济南港主城港区码头建设,设立铁路专用线连通董家铁路货运中心,巩固“齐鲁号”(济南)欧亚班列全省集结中心地位,打造多式联运示范区,围绕临港国际航空枢纽,塑造特色枢纽经济,打造济南国际门户。推动建立黄河流域开放合作机制,加强与沿黄城市口岸、国际航线、中欧班列、跨境电商等领域的战略合作,不断拓展对外开放腹地。
二、优化城乡要素双向自由配置
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破除城乡二元格局,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构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和完善宅基地“三权分置”机制,持续推进农村产权确权标准化数字化工作,建立完善不动产权籍电子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宅基地有偿调剂使用制度、使用权流转制度。科学编制和统筹实施村庄规划,为宅基地盘活、复垦等提供布局指导。规范完善自愿有偿转让退出的流程和管理服务体系,积极融入济南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规范农村退出权益制度,以土地资源管理为重点,加大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监管制度,杜绝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
(二)畅通城乡市场供需体系。完善城乡一体化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产品市场和大型公益性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区—街道—村三级商业网络。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向乡村延伸供应链网络,优化商品供给,营造点多面广的市场环境。建设便民生活服务圈、片区商贸中心和农村社区综合性服务网点,丰富适合农村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供给,打通绿色农产品入超、优质工业品下乡最先和“最后一公里”。鼓励发展社团电商等新模式,培育壮大农村电商市场主体,打造农产品直播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农村电商示范村。
(三)完善产权抵押担保权能。创新“政银担”合作机制,完善担保体系,扩大担保范围,简化担保程序。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金融服务,探索创新农村直接融资等适合农村发展的融资方式。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金融服务,对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人设置的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做出科学、客观、合理的相关标准要求,适当提高放贷额度。加快农村信用信息采集、评分等相关信息共享平台系统建设。
(四)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对城镇开发边界内的村庄,因地制宜确定城中村改造模式,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形成“一村一策”改造方案。建立完善城中村改造融资体系,激活多元化城中村改造力量,通过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探索和创新高新区城中村改造开发模式。加大金融机构信贷扶持力度,开发综合贷款模式,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鼓励国有企业、社会工商资本等在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土地一级开发整理及安置房屋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按照城市社区的设施配套标准加快完善城中村改造配套政策,有序推进城中村集体经济改制。
第九章 建立规划保障机制 确保目标任务落实
坚持党对城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规划实施组织和制度保障体系,强化统筹协调和指导督促,激发各方活力和创造力。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作用,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组织保障,确保国家、省、市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规划实施中的重大事项和重大调整按程序报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审定。
二、健全组织协调机制
健全新型城镇化工作推进体制,高新区管委会统筹重大政策研究和制定,协调解决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高新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推进规划实施和相关政策落实,推进国家、省、市城镇化专项试点示范和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监督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符合高新区实际的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具体政策措施。提高各级干部专业能力,培养熟悉新型城镇化工作的行家里手,锻造“讲政治、懂城市、会经济、善治理”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三、强化监测评估标准
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调整修订和定期通报机制,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分析。制定新型城镇化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健全动态监测评价制度,开展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专项评估和绩效评价,全面掌握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执行中的突出问题,适时调整规划目标任务,优化完善配套政策。加强规划宣传,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监督,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四、凝聚规划实施合力
切实增强规划实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加强相关配套政策的统筹协调,注重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调控社会资源,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治环境。各相关部门将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计划指标体系,设置年度目标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合理确定年度工作重点。
相关阅读:
关于《济南高新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的公告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关于《济南高新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政策解读
【掌上高新APP】《济南高新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
【专家解读】《济南高新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
【主要负责人解读】济南高新区管委会发展改革和科技经济部部长杨兴存解读《济南高新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
动画解读:济南高新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 年)
编辑: 魏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