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研城市榜,济南连续进阶的“密码”
发布日期: 2025-11-19 09:26 字体:【 信息来源: 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浏览次数:

济南“创新实力”在全球视野有了新的坐标。

11月16日,施普林格·自然在线发布了《自然》增刊“2025自然指数—科研城市”,聚焦全球主要城市及都市圈2024年在自然指数追踪的高质量期刊上的最新科研产出变化。其中,济南在全球200强中位列第27位,与去年相比排名上升4个位次,较2021年上升30个位次。

自然指数—科研城市由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旗下的自然指数团队编制,是一个包括了论文作者单位信息和机构关系的数据库。该指数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评估机构和城市科研表现的重要方法和指标之一。

在这样一份国际榜单中,济南能够实现5年提升30位次,这不仅意味着济南的科技创新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更代表着济南在全球科创赛道中有了新的定位。

创新生态:从“资源聚合”到“生态雨林”

全球科研城市百强名单由著名科学杂志《自然》于2014年起发布。

在这场一年一度的全球科研创新“大比武”中,济南的跃升速度有目共睹——

2022年,济南位列第36位,相较2021年提升了21个位次;2023年,济南居第32位,比2022年上升4个位次;2024年,济南位列第31位,比2023年又进了一位;2025年,济南位列第27位,较2024年上升4个位次。

除此之外,近年来在多项有关科技创新的指数评比中,济南都表现不俗。

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发布的《2025年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报告》中,济南入选“2025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在赛迪顾问2024年发布的数字百强市榜单中,济南位居全国第14位。

能频频跻身科创领域相关榜单的“第一梯队”,是济南科研实力的直观体现,更是其系统性构建创新生态、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

作为省会,济南科创资源丰富,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20家、山东省实验室3家、省重点实验室126家,驻济高校52所、在校大学生75万,每年新增青年人才超过15万人。

科研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拥有多少科研机构,更在于能否构建一个各类创新主体共生共荣、创新要素顺畅流动的生态系统。近年来,济南通过搭建高能级平台、改革体制机制,正将分散的创新资源“聚沙成塔”,并催生出“雨林式”的创新生态。

济南拥有牵头和参与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各10家,省实验室3家,省重点实验室126家,数量均居全省首位。这并非简单的数量优势,而是形成了一个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引领,省、市实验室为支撑的梯次衔接、功能互补的实验室体系“矩阵”。

 济南还创新平台运营与投入机制,率先探索科技股权投资试点。今年9月,济南植物基因编辑项目财政资金股权投资签约活动举行,成为首个正式签约的市级财政资金股权投资项目,也是重大科创平台项目首次实施“拨改投”试点。

正是这种“平台+机制”的双轮驱动,使得济南的创新平台不再是孤立的“科技孤岛”,而是成为了链接高校、企业、金融资本的枢纽,让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如活水般奔涌,最终汇聚成支撑城市能级跃升的磅礴力量。

战略眼光:从“产业追随”到“赛道引领”

在全球科研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城市科研实力的跃升,已不再是简单依靠资源投入或高校数量的堆砌,而是取决于其能否在关键领域突破。

济南创新实力的连年进位,还得益于其清晰而坚定的产业创新战略——从传统的“跟跑”转变为在若干前沿领域的“并跑”甚至“领跑”。

聚焦标志性产业链,济南聚力打造创新主战场。今年,济南系统性细化了“13+34”标志性产业链群,聚焦创新药、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等重点领域和未来赛道,持续强化科技支撑,将科技创新深度嵌入产业升级的骨架。

在创新药领域,齐鲁制药的全球首个PD-1/CTLA-4双功能组合抗体药物获批上市,目前在研1类创新药达57项,40项进入临床阶段。在量子科技领域,成功实现基于“济南一号”微纳卫星的跨越12900公里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在空天信息领域,济南已成为全国首个完成商业航天“通信、导航、遥感”卫星全面布局的城市,产业规模超250亿元。

同时,济南的“超前落子”意识尤为突出,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抢占发展制高点。当低空经济首次写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时,济南早已在2021年就出台了空天信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如今,从“泉城一号”成功发射到全国首款完全自主研发的民用载人飞艇首飞,济南已在向苍穹要动能的竞速中占据先机。同样,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山东首台人形机器人“行者泰山”的亮相,制备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的核心部件,都彰显了这座城市在未来赛道上的加速度。

精准滴灌到最能产生突破、最有可能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让济南实现了科研产出与城市产业竞争力的同步提升。

破壁而进: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科技成果转化是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许多科研城市的共同痛点。

济南的进位,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其以改革勇气破除转化壁垒,构建了一套高效、顺畅的成果转化新机制。

 2024年7月,启动的“科技经纪人”试点,是济南在成果转化机制上的一次大胆创新。这一机制通过组建由技术专家领衔的复合型团队,实现了从个人推进到团队协作,从中介主导到专家领衔,从各自为战到多方协同的转变。首批4家试点单位累计转化科技成果387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3.42亿元。其中,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通过科技经纪人团队,成功孵化多家高技术企业,推动6类30多种产品转化,涉及15项专利。

高校院所是科研创新的“富矿”。近年来,济南相继出台《济南市深化市校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2025版)》(“新高校二十条”)和《关于支持山东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十条措施(2025版)》等政策。通过建立“订单式研发”机制、支持共建研发中心、常态化组织高价值技术成果路演等,系统性破解“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难相见”的困境。

同时,用好金融“活水”济南实现对“创新幼苗”的精准滴灌,滋养“创新幼苗”。 作为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点城市,济南充分发挥金融赋能作用。构建“1+4”科技股权投资体系,探索“先投后股”“股权直投”等多元化投入方式。遴选40家驻济银行纳入“鲁科贷”,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790笔、共计24.34亿元,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这种“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确保了资金“投得精准、跟得及时、退得有序”,让更多科技成果在初创期获得关键支持。

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改革举措,如同为科技成果转化铺设了一条“高速公路”,大大降低了转化过程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让更多“躺”在论文和专利里的创新想法,得以加速奔跑,最终成为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硬核产品”。

从2021年的第57位,到2025年的第27位,济南在全球科研城市榜单上划出的这条昂扬向上的曲线,并非偶然。这背后是战略前瞻的精准布局、平台生态的强力赋能、机制改革的破冰开路共同作用的结果。

创新奔涌,未来已来,济南的故事,刚刚进入高潮。

编辑: 孙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