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显示,副溶血性弧菌已经跃居我国食源性疾病微生物致病因子榜首,为帮助广大消费者做好细菌性食物中毒防范工作,高新区食药安办现作如下提示:
什么是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非常“重口味”,是一种嗜盐性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在有食盐存在的条件下(浓度为2%-4%),生长良好。因此,副溶血性弧菌常存在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及鱼、贝壳类等海鲜中,附着在这些海产品的表面和体内,是一种天然存在于海水和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中的食源性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如果污染了抹布和砧板,可在表面存活一个月以上。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在夏秋季高发。
副溶血性弧菌耐碱不耐酸,不耐热,所以加热到56℃并持续5分钟,或者在90℃下持续1分钟,或者用家里面的食醋彻底浸泡5-10分钟,一般可将该菌杀死。
常见的易引起副溶血性弧菌中毒食品有哪些?
(一)海产品包括鱼、虾、蟹、贝类等。近年来的监测发现,淡水产品也会受到它的污染。
(二)盐渍食品,如咸菜、腌制的畜禽类食品等。
(三)受到带菌者、带菌食品、器具污染的其他食品,如凉拌菜。
副溶血性弧菌是怎么感染人体的?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食源性病原体,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是由于被该菌污染的食物被摄入到人体后,产生的毒素引起的一系列症状。食用海产品是感染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途径,如食用了未烧熟煮透的海产品或者因生熟食品没有分开处理而被交叉污染的熟食。
感染副溶血性弧菌的中毒症状?
一般摄入副溶血性弧菌之后,潜伏期小于24小时,大多在半天左右就发病。临床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中上腹持续性或阵发性绞痛,腹泻、恶心、呕吐,并伴有发热、畏寒、乏力等,严重者会出现脱水甚至休克的现象。
如何避免副溶血性弧菌感染?
(一)副溶血性弧菌生活在海水里,附着在海洋生物中,在捕捞海产品后,要及时冷冻,让细菌繁殖率降低。运输海产品时采用冷链运输的方式,避开温度高的环境,海产品在运输、销售、贮藏等环节中保持低温储藏(最好在5℃以下),可以控制该菌的繁殖。熟食在室温下存放不宜超过2小时。
(二)餐饮服务单位及消费者在加工时,要做到生熟食分开操作,避免交叉感染,尽量要高温煮熟。对加工海产品的器具一定要严格清洗和消毒。尽量不要生食海产品,生食海产品属于高风险产品,比如“生腌”海鲜。凉拌食物清洗干净后在食醋中浸泡10分钟或在沸水中漂烫数10分钟可杀灭副溶血性弧菌。
(三)在室温下,食物烧熟至食用的放置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个小时,若有剩饭剩菜,也应该尽早放置在冰箱里面,减少细菌的活跃程度。
消费者在餐饮消费过程中如发现食品安全问题,请拨打12345投诉举报电话。一旦发生食物中毒要立即就诊,并保存好就餐发票、就诊记录、检验报告等相关证据。
编辑: 质量标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