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重要成效,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济南高新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在第一个乡村振兴五年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的基础上,提前谋划、超前布局,率先启动《济南高新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3-2027年)》编制工作。本规划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发〔2022〕1号)《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鲁发〔2022〕1号)《中共济南市委、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抓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落实的实施意见》《济南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政策文件制定,是高新区持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性文件,是济南高新区各部门、园区、街道编制有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科学确定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立足高新区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准确把握乡村振兴历史方位,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扎实推进全区乡村全面振兴。
一、发展基础
1.乡村产业提档升级。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高新区把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初步构建起现代化城郊型乡村产业体系。截至2022年底,全区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其中国家级2家,占全市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总数的1/5。胡家岸黄河大米获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丰信农业获批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组织,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泉水人家”授权产品3个。
2.乡村面貌持续改善。持续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截至2022年底,累计创建清洁村庄62个,占全部未拆迁村庄的93%。完成35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立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创建“出彩人家”建设村2个,农村示范户达到1363户,有庭院的示范户占农村常住庭院户数比例达到23.25%。健全农村厕所革命后续长效管护机制,农村群众改厕满意度不断提升。
3.乡风文明大幅提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深化文明实践与文化惠民活动,乡风文明程度大幅提升。2022年底,区级及以上文明达标村覆盖率达96%,省级、市级文明达标村覆盖率达36%。“一村一年一场戏”“送电影下乡”“乡村阅读”等活动均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持续开展移风易俗,加强红白理事会成员培训,圆满完成节地生态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建设任务。
4.乡村治理井然有序。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村居“一肩挑”比例达到90%以上,实现女干部和35岁以下年轻干部全覆盖。规范落实党组织书记区级备案管理制度,扎实推动软弱涣散村整顿提升,80%以上的村居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挖掘10个干事创业、服务群众村庄典型,培树一批“乡村振兴头雁导师”,打造数个“乡村振兴实训基地”。 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大幅扩面提质,有力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组建“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15个,村覆盖率达52%。
5.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相继制定《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起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动态监测帮扶“双机制”,落实村“两委”、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等监测帮扶责任,将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纳入村党组织“主题党日+阳光议事”议题。全区7个脱贫村(市定)和1160名脱贫群众脱贫稳定性持续得到巩固。积极争取上级衔接资金,建立衔接资金项目库,创新帮扶模式,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现高效衔接。
6.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党工委、管委会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机构,各街道成立街道党工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乡村振兴办公室,理顺工作机制,确保有序衔接,制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调整乡村振兴五个工作专班成员单位,组建乡村建设行动重点工作推进专班、一产(农林牧渔业)发展推进工作专班等。组织召开乡村振兴专题推进会议,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专题调研督导,制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任务,整合各级涉农资金,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落实见效。
在取得重要成效的同时,高新区乡村振兴工作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化率相对不高,有些土地资源存在低效利用问题,农业生产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农业的生态、社会、文化等功能挖掘不足,缺少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农业品牌。二是有些村庄因长期“冻而未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欠账”,自建房(加盖房)问题比较突出,村容村貌有待提升。三是多数村庄村集体收入水平相对不高,增收渠道有限,与园区、企业一体化发展谋划不足。四是有些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根据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工作部署,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立足“勇当排头兵、开创新局面”,围绕“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服务全区“高科技创新策源地、高质量发展增长极、高水平开放新门户、高活力品质生活区”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聚力聚焦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稳步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基本原则
坚持高点定位,彰显特色。围绕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目标,聚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会标杆,充分发挥高新区区位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深入挖掘稼轩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城郊农业和文化休闲旅游业,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坚持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抢抓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创建重大机遇,树立城乡一盘棋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高新区体制机制优势,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打造城乡结合地区乡村振兴样板的高新模式。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顺应村庄差异化发展趋势,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重点做好村庄分类工作。全面梳理不同类型村庄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核心任务,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民生改善为根本,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分类推进村庄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政府引导,改革创新。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提升资源统筹整合效率,着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切实补齐农村民生短板。健全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释放乡村发展潜力,积极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四、战略定位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制度优势,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央科创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以“三化一融”(农业高端化、农村品质化、农民现代化、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为引领,协同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着力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城乡融合发展新标杆、都市农业发展新高地、人居环境建设新样板、乡村社会治理新典范、传统文化兴盛新范例。
——城乡融合发展新标杆。以创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契机,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破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把高新区打造成为城乡融合发展新标杆。
——都市农业发展新高地。按照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要求,以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综合发挥农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构建与都市需求相适应的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管理方式,大力培植都市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建设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区、农业多功能开发先行区、都市精致农业示范区和农产品物流核心区,将高新区打造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
——人居环境建设新样板。立足高新区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把生态宜居作为城市建设、农村改造的基本出发点,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坚持乡村建设与园林绿化、山体保护相结合,加快建设郊野公园,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新样板。
——乡村社会治理新典范。坚持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主攻方向,把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作为根本目的,着力构建“党建引领、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的社会治理新模式,立足高新区地域分散、城乡交错、人口复杂等特点,统筹推进“村改居”、集中安置区建设,提升社会治理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将高新区打造成为乡村社会治理新典范。
——传统文化兴盛新范例。充分利用稼轩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稼轩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依托四风闸古村落、辛弃疾纪念馆、稼轩文旅城等平台载体,进一步传承弘扬辛弃疾爱国主义精神。以诗词文化为核心,以宋代美学为基调,着力打造宋风民宿聚集区,重现宋“潮”繁华盛景,推动千年稼轩故里重焕新生,将高新区打造成为传统文化兴盛新范例。
五、发展目标
围绕济南市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会标杆目标定位,聚力聚焦高新区乡村振兴面临突出问题和短板,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全局谋划、系统推进,力争在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省会城市郊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确保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到2027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更加显著,基本形成城乡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多元多样、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完善、乡村风貌宜人、公共服务健全、基层治理有序、农民生活富裕富足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基本形成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持续完善彰显高新区特色、体现乡村气息、承载农村价值、适应城乡需求的产业体系,农业现代化水平和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新产业新业态进一步集聚,依托“互联网+”的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城乡利益联结机制更加完善,特色农业品牌更有影响力。
——基本形成生态宜居的乡村人居环境。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郊野自然风貌和乡土景观特色加快修复,城乡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完善,农民居住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基本形成民风淳正的乡村文明氛围。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农民群众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乡村文明素养显著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传统农耕文明的优秀遗存与现代都市文化结合更为紧密,充分展示高新区乡村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新时代风采。
——基本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街道、村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自治法治德治有效结合,形成体现特色、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善治格局。
——基本形成共富共享的持续发展之路。城乡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再上新台阶,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帮扶机制更加精准有效,农民就业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济南高新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指标体系
类别 | 序号 | 主要指标 | 2022年 基期值 | 2025年 目标值 | 2027年 目标值 | 指标 属性 |
产业 高质 高效 | 1 |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 6.49 | 6.79 | 6.99 | 预期性 |
2 | 现代农业产业平台(农业综合体、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休闲农庄等)(个) | 3 | 6 | 8 | 预期性 | |
3 |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个) | 18 | 20 | 22 | 预期性 | |
4 | 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个) | 24 | 27 | 30 | 预期性 | |
5 | “泉水人家”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企业及产品数量(个) | 3 | 7 | 10 | 预期性 | |
6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68 | 72 | 75 | 预期性 | |
乡村 宜居 宜业 | 7 | 市级以上美丽乡村覆盖率(%) | 70 | 90 | 100 | 预期性 |
8 | 保留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覆盖率(%) | 41 | 85 | 100 | 约束性 | |
9 | 保留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 | 50 | 90 | 100 | 约束性 | |
10 | 保留村道路“户户通”比例(%) | 75 | 95 | 100 | 约束性 | |
11 | 区级及以上文明达标村覆盖率(%) | 95 | 96 | 97 | 预期性 | |
农民 富裕 富足 | 12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2580 | 30860 | 35000 | 预期性 |
13 | 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50万元的行政村比例(%) | 35 | 70 | 100 | 预期性 | |
14 | 城乡居民收入比 | 2.54 | 2.40 | 2.35 | 预期性 | |
15 |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28 | <28 | <28 | 预期性 | |
16 | 保留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 | 80 | 95 | 100 | 约束性 |
第二章 优化城乡发展空间格局
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立足高新区组团式空间布局特征,结合城乡发展现状,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强化规划引领,突出差异化发展,分片区构建梯度有序、开放互融的城乡发展空间格局。
一、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图1.济南高新区城乡空间布局示意图
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以片区为空间单元,优化“街道驻地—集中安置区—保留村”三级城乡空间体系,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明确、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的空间发展格局。以创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契机,抢抓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加快搭建“一个平台”(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完善“两个机制”(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体制机制、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破除制度壁垒、补齐政策短板,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率先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形成“中心引领、板块联动、深度融合、竞相发展”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中心区:城市新区建设“新典范”。以舜华路街道为核心,抢抓济南中央科创区建设重大机遇,聚焦城市服务功能提升,着力壮大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完善商务中心、国际学校、高端医院、商业综合体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增强中心区引领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枢纽作用。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动中心区轨道交通、快速道路与北区、东区高效互联互通,为城乡人口流动、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便捷通道。加快推进中心区“村改居”步伐,健全村集体经济稳步增收和合理分配长效机制,打造城中村改造标杆。增强城区集聚吸纳人口能力,促进农业专业人口市民化,激发城乡融合发展新动能,将中心区打造成为城市新区建设的新典范。
——东区:城乡融合发展“增长极”。按照孙村、巨野河两个街道办事处“济南东部新中心,国际智造生态城”的区域定位,枢纽城乡,明确特色,打造全国动能转换跨界融合示范区、东部区域协同发展引领区、智能制造产业创新集聚区、绿色生态发展践行区。依托片区“东强”战略桥头堡区位,协同济南东部城区发展,突出宜业宜居主题,推动东区南北两个板块融合发展,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坚持以城带乡,促进南北设施互联、产业互融、功能互补,加快北部及沿经十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南部区域延伸,引导南北区域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增长极。
——北区:乡村全面振兴“桥头堡”。抢抓黄河国家战略重大机遇,发挥遥墙、临港地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临空经济区叠加区位优势,重点围绕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小清河济南主城港区、稼轩文旅城、济南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工程(遥墙机场站)、遥墙、临港集中安置区等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城乡设施互联互通、城乡产业互融共促、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合理布局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加快形成“小城镇—中心村(安置区)—田园村庄”一体互动、均衡发展新型城乡空间格局,将北区打造成为高新区以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桥头堡。
图2.北区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中的空间结构图
二、优化北区、东区乡村发展空间布局
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契机,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进一步廓清城镇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开发管控边界,合理确定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模式,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明确、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的乡村空间格局。
1.北区:打造“双核引领、两带隆起、多点支撑”的乡村振兴空间格局
——“双核”是指遥墙、临港两个集中安置区。加快推进遥墙集中安置区二期、临港集中安置区等项目建设,按照“进得来、稳得住、能致富”思路,以荷花路为发展轴线,推进遥墙集中安置区、临港集中安置区“双核”相向发展。推动遥墙馨苑与遥墙街道办事处驻地联动发展,以遥墙馨苑集中安置区为核心,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加大安置区周边生态环境和水体治理,利用小李家蓄滞洪区生态资源,建设滨水休闲带,打造精致小城镇。以鸭旺口、稼轩家园等安置区为中心,加强与稼轩文旅城等城镇住区融合发展,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合理构建社区生活圈,打造交通便利、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小城镇。
图3.北区乡村振兴空间布局指引
——“两带”是指沿黄河、沿小清河乡村振兴带。以黄河大道为主轴,发挥沿黄区域土地资源、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种植。依托胡家岸片区,大力发展农田水利自流设施建设,带动周边村庄发展水稻种植,创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万亩水稻种植基地。聚焦蔡家、云家、谷家庄、北河套、南河套、小河套等村庄发展,提升霍家溜引黄闸功能,兴修新型水利设施,大力发展水稻、莲藕等特色作物种植,逐步扩大种植面积,与胡家岸片区连片打造沿黄特色产业带。深度开发滨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以黄河大堤风景带为依托,以沿黄农耕文化休闲体验为特色,重点发展油菜、金银花等观赏作物种植,建设农业观光生态综合体,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打造沿黄乡村振兴隆起带。
以小清河为主轴,重点围绕特色种植、休闲采摘、文化体验、生态观光等领域,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依托大码头片区,发挥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依托小许家庄—四风闸片区,深入挖掘稼轩爱国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加快推进稼轩文旅城项目建设,打造以四风闸村为中心的稼轩文化风貌带,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苏新、张安、桥南、桥北等村庄,发挥蔬菜瓜果种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和休闲旅游业。依托朝阳、太平庄等小清河沿线村庄,打造水利风景体验休闲区、滨水休闲旅游带,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借助小清河复航和申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优势,加快推进小清河沿线村庄发展,穿点成线,打造沿小清河乡村振兴隆起带。
——“多点”是指徐寨、鸭旺口、小许家庄、杨史道口等多个乡村振兴先行村。以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为目标,围绕特色农业资源、文化资源开发,盘活闲置低效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夯实乡村振兴根基。强化党建引领,加快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构建新型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妥善解决村民信访问题,确保乡村社会和谐安定。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稳步解决农村违规建房、加盖房等问题,打造美丽宜居家园。通过试点先行、示范带动、以点带面,打造多个乡村振兴支点,为北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2.东区:打造“一轴贯通、一片先行、多点崛起”的乡村振兴空间新格局
——“一轴”是指沿经十路(科创大走廊)乡村振兴轴。抢抓济南智能制造走廊规划、齐鲁科创大走廊建设重大机遇,以经十路、轨道交通8号线为主体廊道,以服务全市“东强”战略为目标,围绕东区“全国动能转换跨界融合示范区、东部区域协同发展引领区、智能制造产业创新集聚区、绿色生态发展践行区”建设,加快推进经十路沿线村庄拆迁安置和乡村产业发展,盘活村庄集体资源,提升集体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高标准打造沿经十路(科创大走廊)乡村振兴轴。
图4.东区乡村振兴空间布局指引
——“一片”是指南部山区美丽乡村片区。依托孙家鹊山、王家鹊山、赵家鹊山、逯家鹊山等村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同致富为目标,积极调整区内土地使用与空间布局,整合风景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休闲、观光、精品民宿、度假旅游业等绿色经济,加强旅游资源整合联动,完善区内交通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综合性生态功能区,打造东区城市后花园。依托山圈等村庄,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加快破损山体修复,恢复自然生态,加快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多点”是指孙村、巨野河多个集中安置点。以空间共融、设施共享、生态共建为目标,加快推进孙村、巨野河集中安置点建设,打造城镇发展增长极。围绕孙村次中心“济南东部新中心,国际智造生态城”的区域定位,加快推动孙村小区蝶变提升和综合整治,提升公共空间建设水平,优化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点解决安置房空置问题,破解基础设施老旧难题。推动将山佳苑深度融入唐冶片区,大力提升安置区发展质量。加快推动黄金谷、科城御景、东汇景苑、东城新苑、泰和新苑等安置区建设,重点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水平,依托区位、产业等优势,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加快推进保障房建设,打造一批城乡融合发展集中安置点建设示范样板。
三、打造乡村振兴先行片区
按照深入推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创建、打造“泉韵乡居”美丽乡村先行区要求,结合高新区乡村发展实际,选择一批资源条件好、产业优势突出、区位相对临近的村庄,连片打造乡村振兴先行片区,引领全区乡村振兴。
1.打造鹊山山野休闲型乡村振兴先行片区。重点围绕孙家鹊山、王家鹊山、赵家鹊山、逯家鹊山等村落,以旅游路东延为契机,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统筹各方资源,合力推进鹊山山野休闲体验型乡村振兴先行片区建设。
图5.科创城与鹊山片区联动发展格局图
——高标准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开展鹊山片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乡村景观提升工程、基础设施“扫雷”专项行动,强化垃圾、污水和厕所三大革命专项治理,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路网建设,积极谋划与旅游路的无缝衔接,构建起了畅通无阻、城乡联通的交通路网。
——积极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与土地整理,加大宣传力度,宣讲土地征地补偿政策,盘活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大力发展小米、红薯特色种植及牲畜生态化养殖。重塑“鹊山小米”品牌优势,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联合体,打造农产品深度体验区。
——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以打造科创城后花园为目标,充分挖掘农业、生态、文化资源价值,积极探索“运动+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换通道。引入社会资本,建设科创鹊山文化艺术体验基地,打造文化艺术服务中心、文化艺术创作基地、文旅酒吧等项目。盘活闲置宅基地,聘请高水平设计机构开展村庄风貌微更新、微改造,通过开发改造,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精品民宿。
——创新村庄联动发展机制。强化党建引领,健全美丽乡村建设多村联建机制,推动片区内村庄在产业发展、旅游开发、乡村建设等方面结成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
2.打造徐寨产业富足型乡村振兴先行片区。以徐寨为中心,联合胥家、孙刘李、南寺等村打造产业富足型乡村振兴先行片区。
图6.徐寨—孙刘李片区空间结构示意图
——优化片区空间结构。按照“田园织底、中心锚固、生态链接、有机融合”的布局原则,优化农业、文旅、居住三大功能空间组织。依托路网、绿网等,推进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居住用地之间形成生态隔离,为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生态保护塑造良好空间格底。
——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以徐寨中心村为中心,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作用,围绕就地就近人口市民化趋势,发挥毗邻产业园区优势,以“徐寨田园”综合体项目为载体,打造以甜瓜、西瓜等为特色的精品果蔬采摘园,建设辐射周边的徐寨农味温室餐厅,重点布局浪漫迎宾大道、绿意芬芳果林、五彩骑行大道、缤纷种植体验等项目,以“福利大酒店”为引领,打造一批精品农家民宿等项目,擦亮徐寨乡村振兴特色品牌。
——打造特色休闲体验区。以孙刘李村为中心,打造生态果蔬与乡村文化传承片区,建设以蕹菜、马铃薯、大芋头、芹菜梗、豌豆、桑椹、韭菜、红薯等为代表的乡村菜园,以甜瓜、西瓜为代表的乡村果园。以民宿为支撑,培育特色广场舞品牌,布局乡村文旅体验项目。以南寺为中心,发挥农业合作社发展优势,建设蔬果菜园体验区、探索园,依托毗邻小清河地缘优势,利用水体、池塘建设滨水体验与垂钓园区。
——促进产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临近机场、产业园区优势,重点围绕机场二期扩建、比亚迪新能源动力、航天大道等项目建设,链接临空要素,整合产业资源,加快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引入高端产业配套和生活配套,提升乡村发展水平,推动园区、产业、村庄协同发展,打造北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样板。
3.打造临港南部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先行片区。依托稼轩文化发源地,将小许家庄祠堂、书法、农业体验等板块融入稼轩文化圈,串联鸭旺口、四风闸、小许家庄、大张庄、张安、苏新、东折腰、西折腰、曹官庄等村,打造“豪放诗书、农耕家园”文化传承型乡村振兴先行片区。
图7.临港南部片区空间结构示意图
——坚持高点定位。围绕稼轩故里,依托稼轩文旅城等项目建设,深入挖掘稼轩爱国文化、诗词文化,结合小清河、巨野河、杨家河、刘公河、土河等自然景观条件,共同打造以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为特色的高端休闲旅游区,塑造亦城亦乡的田园漫生活体系,实现文化、生态、旅游有机融合,推动千年稼轩故里重焕新生。
——盘活稼轩文化。以辛弃疾纪念馆为核心,以“二安文化”为内核,以宋代美学为基调,重点谋划四风闸村宋风民宿聚集区等特色商业项目,打造国内一流文旅商街,重现宋“潮”繁华盛景。通过引入艺术展览、网红书店、文创潮玩、民间美食等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生活配套服务和旅游配套服务。通过充分挖掘利用当地自然禀赋,打造汤泉疗养、动形养生、运动康复等康养服务项目。通过融合稼轩诗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养生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社区、教育社区、康养社区,满足市区中高端客户的高品质居住需求。
——打造小许家庄农耕文化传承发展区。以修复改造小许家庄王家祠堂为抓手,全面拓展家风传承、书法艺术、农耕体验主题,建设美丽乡村精品村,完善村内基础设施,提升村落环境质量。积极引入新型旅游项目,凝练乡村节事活动,增强体验性。以文化复兴、绿色发展为主轴,通过培育绿色有机农业,布局营造季节性书法大地景观、休闲农业体验景观。建设乡村书法艺术博物馆及书法文化体验馆,拓展“耕读传家”乡村文明体验。建设集文旅开发、农耕体验为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打造乡村国学节事活动,形成乡村农耕传统文化艺术复兴区。
——打造临港南部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区。以大张庄、苏新、张安、东折腰、西折腰等村为重点,按照“体验+科普+观光+休闲”一体化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重点建设草莓采摘、农业体验、创意农场、童话木屋、植物迷宫、田园观赏、农家美食体验街、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等项目,打造临港南部生态绿色农耕体验休闲区。
4.打造遥墙沿黄观光农业乡村振兴先行片区。以杨史道口、陈孟村为中心,加快推进整村土地流转,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多种特色经营。
图8.遥墙沿黄片区空间结构示意图
——稳定粮食生产。利用土地资源丰富优势,改善农业灌溉条件,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土地流转、托管规模,大力发展土地规模化经营。
——打造特色种植基地。发挥沿黄区位优势,围绕林果、林木、花卉、蔬菜等特色种植,拓展休闲观光、生态保护等多种农业功能,规划建设一批园艺观光园、无公害粮食种植基地、花卉苗木基地、蔬菜大棚基地等。
——加快村庄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根据国土空间规划、临空经济区产业发展规划等,科学评估杨史道口及周边村庄“冻结”状况,以“有利于农民生活、有利于农业生产”为目标,加快推进村庄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妥善推进农民住房改造,打造沿黄美丽乡村。
第三章 构建都市城郊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以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发挥区位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立足乡村产业基础,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发展壮大农业总部经济,积极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构建以“粮食生产+农业总部经济+乡村特色产业”(1+1+N)为主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1.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制定推进粮食生产工作实施方案,加强奖补力度,引导农户发展粮食生产,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把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智慧农业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谋划、一体推进,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田智慧化管理水平。实施农田变良田工程,积极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及一般农田质量建设,综合利用耕地地力提升、深耕深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措施,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推动永久基本农田整改,优化调整一般农田,促进一般农田与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调整后,根据永久基本农田保有数量,推进高标准永久基本农田建设。持续推动耕地林木清理行动,做好非法占用耕地种植林木的摸排统计,发挥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带头示范作用,加强宣传引导,采取奖惩措施,引导农户移除耕地内种植的林木。健全以村为主体的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确保工程建成后长久发挥效益。
2.实施农业经营体系创新行动。以提高耕地利用水平为重点,积极推广土地托管服务,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稳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发挥小陈家、曹家等村庄土地托管示范效应,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辖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开展土地托管,扩大服务面积,到2027年,全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1万亩次以上。积极引进省内知名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整合区内现有农业服务组织和涉农企业,在涉农街道建设为农服务中心,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总部基地建设,完善会议会展、教育培训、法律咨询及金融服务等专业配套服务体系与租金、税收、人才等政策扶持体系,加强对区内农业龙头企业的精准服务,促进农业龙头企业提质扩面增效。制定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打破户籍限制,探索家庭农场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实施农民职业资格准入试点,采取竞争上岗等方式,遴选有资格、有经验、有意愿的人选从事农业生产。加强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整体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重点培养一批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和示范合作社。培育高素质农民,引导有志青年投身现代农业。每年推荐申报新型职业农民,适时举办济南高新区“十佳高素质农民”评选活动,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3.实施科技装备提升行动。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配套,重点在胡家岸、张安、孙刘李、徐寨等村庄启动粮食、瓜果、蔬菜等生产基地提档升级工作。与省农担公司加强合作,布局一批规模适度的农产品预冷、贮藏保鲜等初加工冷链设施。吸引省内外智慧农业研究机构、企业在高新区开展无人农场、智能菜(果)园示范,展示数字农业产品和解决方案,参与区内农业园区、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数字化改造。夯实数字农业发展基础,推进蔬菜、水稻、特色果品、畜禽产品、水产品等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监测和信息采集,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数据共享,生产端、销售端与监管端数据对接,提升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水平。探索植物工厂生产模式,大力发展食用菌、蔬菜种苗、花卉园艺等工厂化生产,全面提升都市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4.实施种业突破行动。以实施省重大创新工程和省农业良种工程为抓手,瞄准种业“卡脖子”问题,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进程。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健全种质资源分类分级保护体系,推进农业种质资源库(圃、场)建设,加快地方特色农业遗传资源开发利用。推进济南市农科院与胡家岸水稻基地在品种引进、节水农业、科技落地方面紧密对接,促进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现代种业自主创新,支持区内基因编辑、良种培育农业科技企业,在高新区延长产业链条,建设育繁推基地或试验基地,积极参与申报实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加快种业市场主体培育,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2-3家省级以上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打造一批行业领先的特色优势种业企业。
二、培育壮大农业总部经济
1.开展农业龙头企业总部基地创建行动。以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的区域性农业龙头企业总部基地为目标,推动农业龙头企业、研发机构、高端人才、品牌渠道等优质资源聚集,抢占全产业链高端,实现与周边地区的错位发展。发挥区内农业行业领军型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商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平台的作用,因地制宜探索农业龙头企业总部基地发展模式,推动总部基地科学规划、有序建设、高效投用。引导相关机构在高新区建设研发机构、产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提高农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综合实力,提升总部基地创新策源水平。
2.实施农业总部经济培育行动。招引头部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区内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入驻总部基地,培育壮大农业总部经济。支持区内相关企业,沿产业链上下游整合集聚从业主体资源,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产业化联合体与利益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营造齐备完善的产业生态。鼓励乡村振兴产业创新中心做大做强,孵化更多农业直播电商、产业咨询、农产品设计、智慧农业等农业产业链企业,打造全省重要的数字农业产业总部基地,引领乡村产业发展风尚。利用区位优势,对接优质农业企业来鲁发展需求,吸引国内外智慧农机、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装备等农业科技企业,将总部基地作为开拓山东市场、乃至全国市场的前哨站。鼓励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引进世界先进农业技术、优质产品、园艺机械和专业服务,加速发达国家原创农业技术和产品转化,为国际农业合作及技术转移提供系统服务平台。到2027年,招引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总部。
3.健全农业总部经济服务机制。完善土地、融资等政策供给,优化农业总部经济发展环境。加强水、电、管、网、路等总部基地日常运营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会议会展、教育培训、法律咨询及金融服务等专业配套服务体系与租金、税收、人才等政策扶持体系,为农业总部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保障。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在高新区建设生产基地、试验基地,打造展示科技成果、推广解决方案的线上线下“样板间”。
三、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1.打造沿黄特色产业带。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在北区沿黄村庄,重点发展水稻、莲藕等特色产业,开发农业多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沿黄产业带。发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黄域大米”品牌优势,在胡家岸、沙滩等沿黄村庄,建设优质水稻示范园,打造智能农机装备应用示范园。以黄河大堤风景带为依托,发展油菜、金银花等观赏作物种植,打造黄河观光农业发展带。支持遥墙街道以北河套为中心,改善农田水利条件,打造万亩高质量绿色水稻生产基地。招募优秀的农田种植业主,与济南本地特色餐饮企业、山东航空等建立稳定供应关系,建立“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水稻产业化联合体,重新擦亮“黄河大米”金字招牌。支持稼轩文旅城利用河塘水面,种植莲藕、菱角、茭白等水生作物,合理布局农业景观、乡村景观小品,大力发展以莲荷文化为特点的乡村旅游。挖掘区内黄河文化资源,招引文旅项目,建设空港文旅区,打造为临空经济区提供创新服务的农村生态休闲带。
2.打造临港特色果品种植区。发挥张安、桥南、桥北等村庄草莓种植传统优势,发展壮大草莓种植基地,引进五色草莓等新品种,加快“互联网+”、智能控制、物联网监测等设施设备在草莓生产上的应用,提高草莓产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鼓励孙刘李及周边村庄针对市场需要发展甜瓜产业,走品类多元化、精品化的路子,打造高端、精品的甜瓜系列,提升产品价格,促进农户增收。
3.打造鹊山小米种植基地。发挥鹊山小米传统种植优势,支持孙家鹊山、王家鹊山、赵家鹊山、逯家鹊山等村庄,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与土地整理,大力发展小米种植。充分发挥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掘本地特色农业资源,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品品质,打响“臻品鹊山”品牌,带动村民增收。
4.发展东区花卉产业。发挥济南国际鲜花港、济南现代林业示范园产业优势,持续引进国内外头部花卉企业与高端科研资源,盘活东区采空区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盆栽盆景花卉生产、鲜切花加工,积极拓展花卉智能化生产、现代化交易、新品种展示、科普教育和休闲旅游功能,推动东区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济南国际鲜花港、济南现代林业示范园建设水平,利用济南大东环交通区位优势,建设苗园花海观光旅游、苗木花卉研发、展示交易、产业服务等板块,打造集花卉苗木生产、新品研发、交易物流、休闲观光、婚庆度假、接待培训等于一体的现代花卉苗木产业园。
5.发展中医药产业。抢抓济南国际医疗康养名城建设机遇,加快扁鹊中医药国际发展中心建设,以中医药产业和智慧康养为重点,布局药谷、中医药国际产业园、大生命科学城、共享智慧中药房、重要高端提纯设备研制中心等中医药发展前沿产业,延伸现代中药产业链,普及推广中医药文化,打造现代康养大产业。依托扁鹊康养生态谷建设,重点在东西小龙堂发展中医药双创合作基地,配套建设中医药植物博览园、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中草药交易中心等设施。
6.发展特色养殖业。支持生猪养殖企业采取清洁健康生态养殖方式,提高生猪生产管理和标准化养殖水平,稳定生猪生产发展。支持梅花鹿养殖企业围绕鹿种培育、养殖,实施全链条、全利用产品开发战略,推动皮毛骨血等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大力发展梅花鹿特色餐饮、加工体验服务,推动梅花鹿生产与文化旅游相融合。围绕生命科学城建设,立足为园区医药企业服务,加强村企对接,积极探索开展医用、药用动物养殖。
7.做精做优特色农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开展品牌农产品评优品鉴活动,提高地产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提升“黄域大米”“和美华”“华牧天元”“和康源”“千鹿”“一亩地瓜”“劲牛”“章姬草莓”等区域特色明显、深受市民信赖的农业品牌优势,推动更多地产特色农产品获得“泉水人家”授权。健全“泉水人家”品牌赋权销售体系,深化实施“三千”益农信息工程,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和产村融合特色村。推动乡土产业名品村建设,鼓励创建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
四、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1.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依托北区良好的交通条件,建设农产品电商物流产业园,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航空食品生产、农产品电商交易等功能板块,推动高新区大米、果蔬、菌菇、畜禽等优势农产品加工销售。立足临空经济区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国际贸易、跨境电商,为“类海外”集中居住区居民时尚消费、个性消费、高端消费、特色消费提供立体化体验式服务,满足消费人群的多元化消费需求。抢抓机场扩建、小清河主城港区建设等优势,针对机场客流、园区产业工人等不同人群消费特点,引进布局高端餐饮、休闲书店、精品咖啡、无人超市等现代商业形态,大力提升北区商业服务功能。发挥空港、小清河济南主城港交通优势,引导周边村庄以港促产、以港兴村,实现港、产、城、村四位一体联动融合发展新格局。围绕服务工程建设、港区运营、物流运输,大力发展运输代理、仓储租赁、装卸堆存、包装加工等生产服务以及餐饮、商超、娱乐等生活服务,引导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
2.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行动,依托辛弃疾纪念馆、黄河观光农业发展带、小清河滨水休闲旅游带、空港湿地生态观光园、徐寨田园综合体等文旅资源,打造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加强对淌豆泉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业。策划民俗文化艺术节、赏花会、音乐节、采摘节等现代节庆活动,办好具有高新特色的农民丰收节,以节庆活动拉动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挖掘和培育乡村农耕文化品牌,各街道重点培育和提升1-2个休闲农业文化品牌。以小清河通航为契机,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企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采取众筹、众创、众包、众扶等模式,修建游艇码头,发展内河旅游,开发夜游灯光秀、水上特色餐饮、个性化定制包船等业态,丰富游客体验。
3.推动乡村综合体建设。围绕服务中科院济南科创城项目建设,以齐鲁科创人才公园建设为契机,在四鹊山和山圈村等村庄开展试点,建设乡村综合体。通过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引导村民闲置宅基地有偿退出,重新规划建设,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做足做优生活和旅游设施配套,打造科创城“后花园”,吸引科创企业办公、人才创业,探索“乡村+科创”“创业+生活”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整合闲置农房小院,引进专业运营团队,保留乡村元素,突出乡野生活体验,发展精品民宿,带动研学旅游、运动休闲等新业态。策划开展篝火晚会、音乐节、露营观星、农民丰收节等主题活动,营造充满烟火气的青年聚集部落。
4.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发挥徐寨、大码头村党组织领办劳务公司的示范效应,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引导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村民特别是村内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组织起来,成立劳务公司(合作社),承接周边环卫、交通工程、水利工程施工以及农业生产领域长期性、临时性用工,推动劳务就业向劳务产业转变。加强与驻地园区和用工企业协商对接,寻求合作意向,为其提供绿化、保洁、保安等综合服务。加强对村劳动公司(合作社)的规范培训,提高规范化、市场化运营水平,打造一批服务专业、绩效优良的人力资源公司。积极开展创业就业政策宣传,建立用工信息分享群,及时报送周边用工需求信息。选用有带工经验、口碑好的村民作为经纪人,进行带队工作。加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增强劳动力的务工观念和务工技能,培养培育“有组织、有纪律、有技能、有增收”的“四有”农村劳务品牌。针对家庭有困难、无法外出的劳动力以及留守老人、儿童打造“互助之家”,通过邻里互帮、街村托管的模式,解决劳动人员外出后顾之忧。
5.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实施农村电商提质工程,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创新中心(济南高新)建设,扶持一批发展潜力大、创新活力强的电商企业,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的个体网商业户,提升高新区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度和市场辐射力。鼓励区内农业电商企业积极探索“定制农业”“基地直供”“原产地直供”“净菜到家”等特色电商营销模式。支持公益性服务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合作参与冷链装备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体系建设。
专栏1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 |
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行动。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制定推进粮食生产工作实施方案,引导农户发展粮食生产。加强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借鉴深圳市光明区等地推动区内永久基本农田整改的经验做法,实施农田变良田工程,推动永久基本农田整改,持续推动耕地林木清理行动。 2.农业经营体系创新行动。积极推广土地托管服务,在涉农街道建设为农服务中心,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家庭农场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加强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加强对区内农业龙头企业的精准服务,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每年举办济南高新区“十佳高素质农民”评选活动。 3.种业突破行动。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支持区内基因编辑、良种培育农业科技企业,在高新区延长产业链条,建设育繁推基地或试验基地,积极参与申报实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加快种业市场主体培育,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 4.农业总部经济培育行动。因地制宜探索农业龙头企业总部基地发展模式,引导相关机构在高新区建设研发机构、产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的区域性农业龙头企业总部基地。健全农业总部经济服务机制,招引头部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区内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入驻总部基地,培育壮大农业总部经济。 5.乡村特色产业培优行动。重点在北区沿黄村庄,打造沿黄特色产业带;支持临港特色果品种植区发展,提高张安、桥南、桥北等村庄草莓产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鼓励孙刘李及周边村庄针对市场需要发展甜瓜产业;打造鹊山小米种植基地,打响“臻品鹊山”品牌;发挥济南国际鲜花港、济南现代林业示范园产业优势,持续引进国内外头部花卉企业与高端科研资源,打造现代花卉苗木产业园;加快扁鹊中医药国际发展中心建设,打造现代康养大产业;支持牧兴公司、大鹏农业发展特色养殖业。 6.乡村旅游提升行动。依托辛弃疾纪念馆、黄河观光农业发展带、小清河滨水休闲旅游带、空港湿地生态观光园等文旅资源,打造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大力推进“休闲农业+”,促进乡村休闲旅游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7.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行动。支持各街道围绕特色产业,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规模适中、功能齐全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吸引区内外农业科技企业参与农业园区生产经营,支持园区创建省级、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 8.乡村综合体建设行动。借鉴苏州昆山尚明甸乡村综合体“乡村+科创”的做法,围绕服务中科院济南科创城项目建设,依托四鹊山和山圈村等村庄,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做足做优生活和旅游设施配套,通过重新规划建设和招商运营,打造全域旅游新亮点、青年创业新天地,探索“乡村+科创”“创业+生活”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9.劳务经济培育壮大行动。支持有条件的村庄引导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村民特别是村内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组织起来,成立劳务公司(合作社),培养培育“有组织、有纪律、有技能、有增收”的四有农村劳务品牌,推动劳务就业向劳务产业转变。 10.乡村产业服务配套提质行动。强抓机场扩建、小清河济南港主城港区建设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重点围绕济南市确定的粮油食品、现代种业、高效畜牧、精致果蔬、名品三辣、高端花卉、预制菜品、健康药茶、农化服务、乡村旅游等十大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物流仓储、信息服务等配套性服务业,积极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
第四章 高标准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强化规划引领,统筹资源要素,立足村庄发展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完善农民参与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高标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科学确定村庄类型
1.开展“冻结村”动态评估。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和重点项目情况,科学确定“冻结村”名单,及时将近期无拆迁计划的村庄从冻结名单中移除,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科学推进公交线路延伸、村内道路及农村公路的整修,加快推进清洁取暖,鼓励村民积极开展农村卫生厕所改造。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行动,鼓励农民积极投工投劳,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治理机制。对于冻结村,要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活动,以保障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底线,进行一般性的村庄整治,原则上不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
2.合理确定保留村。依据济南市国土空间规划、村庄布局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结合城镇开发边界,合理确定规划期内拟保留村庄。坚持高点定位,进一步增强保留村产业发展能力,加快补齐供水、供气、供热、道路、公交、污水等基础设施配置和公共服务功能短板,全面提升保留村村容村貌。
二、大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1.推进农村道路升级改造。开展“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实施路网提升工程、道路通达工程、通行安全保障工程和融合发展样板工程,加强乡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设,促进农村公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通村公路破损路段整修,改善村民出行条件。推进保留村庄通双车道公路改造、窄路基路面拓宽改造或错车道建设。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道路连接,统筹规划和实施农村公路的穿村路段建设,兼顾村内主干道功能。强化消防车道建设管理,推进应急道路建设。加强入户道路建设,构建通村入户的基础网络,优先保障保留村实现村内道路硬化户户通,冻结村重点整修村内破损道路,消除村内泥泞、积水等道路,稳步提升农民出行的便利性、舒适性。积极推动专群结合、有路必养的农村公路养护机制建设,鼓励村集体和村民参与农村公路和通户道路管护。
2.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推动城镇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供水,因地制宜推进供水入户,同步推进消防取水设施建设。按照“补偿成本、公平负担”的原则,健全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提高农村供水安全和质量,定期开展农村饮用水水质检验,加快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有序推进农村供水管网改造,到2027年,全面完成保留村供水管网改造。针对17个单村供水村庄,通过城镇供水管网延伸、农村规模化供水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推进划定千人以上规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配套完善农村千人以上供水工程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健全水质检测监测体系。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更新改造一批老旧供水工程和管网。
3.巩固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成果。多措并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构建“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简便易行”垃圾分类体系。推广“户分、村收、镇运,市、区(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因地制宜采用小型化、分散化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方式,降低收集、转运和处置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打造生活垃圾分类模范村庄,力争2027年底高新区村庄全部达标。做好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指导,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习惯,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前端投放设施。协同推进厕所粪污和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以街道或行政村为单位建设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中心。
4.提升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光纤网络扩容升级步伐,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区域实施5G网络部署,重点村实现千兆光纤网络覆盖,促进IPv6与数字乡村融合应用发展。开展起底式调研摸底,建立村情村貌基础信息库与乡村产业发展项目库。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和“数商兴农”行动,依托“物联网+”,在农业生产、农机管理、农田灌溉、河道监测等方面,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智慧化。推动“互联网+”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逐步实现涉农事项在线办理,加快城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深化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提升行动。
三、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扎实推进农村改厕。加快保留村农村厕所改造,因地制宜选择改厕技术模式,积极探索耐冻耐用厕所适用模式,引导新改户用厕所基本入院入室。鼓励有改厕需求的冻结村参与卫生厕所改造。推进保留类村庄公共厕所建设,强化公共厕所管护,鼓励村民通过投工投劳、专人负责等方式,定期参与公共厕所维护运营,确保正常运行。实行农村厕所智能化管护模式,持续推进农村改厕规范升级和后续管护长效机制建设。加强农村厕所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机衔接,纳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积极推进农村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鼓励联户、联村、村街道一体处理,统筹使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推动厕所粪污就地就农消纳、综合利用。
2.加强农村污水治理。统筹做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南水北调、小清河及其支流沿线村、美丽乡村、美丽村居建设省级试点村等实施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将符合条件的村庄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因地制宜推广小型化、生态化、分散化的污水处理工艺,实现保留村农村污水处理全覆盖,鼓励冻结村采用集中拉运、与保留村多村联建等方式,逐步实现农村污水处理,到2027年,全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强化中水回用,加大中水宣传力度,在绿化、农田灌溉等方面优先选用中水,提高中水回用率。强化小汉峪沟龙园小区段、小汉峪沟工业南路至花园东路段、东巨野河西支沟世纪大道段、遥墙街道驻地东沟、西沟,机场北侧排水沟等黑臭水体隐患点动态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辖区内无黑臭水体。
3.加快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推进城乡配电网建设,提高供电保障能力。因地制宜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按照先立后破、宜气则气、宜电则电的原则,在落实气源、电源和财政资金保障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推广气代煤、电代煤等清洁取暖方式,稳定清洁能源在农村取暖用能中的比重。提升农房绿色低碳设计建造水平,提高农房能效水平,鼓励建设绿色农房。
4.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开展环境卫生薄弱村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乱泼乱倒等不良现象。持续巩固“三清一改”(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治理成效,到2027年,保留村全部达到市级美丽乡村环境建设标准。以保持干净整洁为目标,加快推进冻结村环境整治。
5.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美丽村居试点和“出彩人家”建设,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加大违章建筑整治力度,加强农房建设质量监管。启动鹊山、徐寨、小许家等美丽乡村先行区建设工程,推动由示范创建向整体推进转变,突出集中式投入、整建制推进和全域化提升。加强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以及村庄古树名木保护。
6.深化农村环境治理机制创新。引导村庄将环境卫生等治理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提升村庄自我管理能力。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严格落实农村公益事业筹资筹劳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相关项目公示制度,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完善村民参与机制,鼓励村民投工投劳、就地取才、以工代赈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化拓展“街巷长制”“积分兑换”“网格化管理”等创新做法,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四、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
1.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持续开展化肥减施增效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化肥机械深施、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到2027年,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达到1万亩左右。积极推广农药绿色防控技术,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服务。统筹推进秸秆农膜回收利用,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实施农膜回收行动,严格落实农膜管理制度,持续开展塑料污染治理联合专项行动。到2027年,推广标准地膜和可降解地膜使用面积各2500亩以上,使用标准地膜地块的农膜回收率达到93%以上。优化农资回收点设置,建立“使用者收集、农资经营主体回收、公司处理”的农资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
2.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加快推进科创城破损山体、马头山片区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禁止私自搭建侵占山体,对已侵占山体的建筑进行腾退,针对裸露岩石和土质破坏情况,综合实施基质改良、客土播种、植被修复等工程,利用本地植物开展生态恢复。积极开展山体绿化和环境整治,根据山体实际情况,结合周边发展及居民需求,加快推进阁老山等山体公园建设。加强湿地环境治理修复,重点开展生态驳岸改造,恢复生态,构建沿岸生物栖息地、景观游憩公园、绿色生态长廊等。
3.开展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创建。持续开展河湖清违和垃圾围坝整治,常态化实施动态监控河湖空间,确保小清河等主要河流水质逐步达到Ⅳ类以上。推进彩虹湖人才公园建设。持续深化“河湖长制”,加强黄河、小清河、大辛河、西巨野河、杨家河、东巨野河、小汉峪沟、刘公河等重点河道治理,保护河道自然岸线。加强滨河生态带建设,打造黄河生态休闲带,构建小清河、西巨野河、大辛河、杨家河等生态廊道。强化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加强河湖水系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提高水系连通性,恢复河道生态功能。
4.突出做好黄河沿线生态保护。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黄河战略,以北区沿黄区域为重点,以黄河防洪安全为前提,合理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管制界限,建立健全岸线资源保护长效机制。加快推进黄河生态风貌带示范段建设,持续开展“黄河清废”行动,打造滩河林草综合生态系统,构建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立足黄河滩区资源优势,合理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养殖业和生态旅游业。加强黄河大堤外片区开发控制和管理,充分保障沿黄生态用地空间。
专栏2 美丽乡村建设十大行动 |
1.“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实施路网提升工程、道路通达工程、通行安全保障工程和融合发展样板工程,提高农村交通通达深度和服务乡村振兴能力。积极推动专群结合、有路必养的农村公路养护机制建设,巩固提升建制村通户道路硬化成效,指导合理设置公益性岗位,鼓励村集体和村民参与农村公路和农村通户道路管护。 2.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行动。推动城镇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供水,因地制宜推进供水入户,同步推进消防取水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供水安全和质量,定期开展农村饮用水水质检验,加快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有序推进农村供水管网改造,到2027年,全面完成保留村供水管网改造。针对单井供水村庄,通过城镇供水管网延伸、农村稳定供水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 3.城乡环卫一体化巩固提升行动。推广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强化常态化监管,不断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水平。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不断扩大垃圾分类覆盖面。做好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指导,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习惯,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前端投放设施。协同推进农村厨余垃圾、厕所粪污和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以行政村为单位建设一批区域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中心,全面提升生活垃圾转运能力。 4.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突破行动。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重点领域突破,加快农村光纤网络扩容升级步伐,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区域实施5G网络部署,重点村实现千兆光纤网络覆盖,促进数字乡村建设。 5.农村改厕重点攻坚行动。加快保留村农村厕所改造,实施重点村庄攻坚行动,因地制宜选择改厕技术模式,积极探索耐冻耐用、山地卫生厕所适用模式,引导新改户用厕所基本入院入室,进一步完善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资金、有监督的“五有”后续管护长效机制。 6.农村污水治理分类推进行动。按照“统筹规划、梯次推进,政府推动、多元投入,部门协同、合力攻坚,建管并重、科学运维”的工作原则,立足村庄实际,合理采取纳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单户或联户污水处理设施处理、集中拉运处理等方式,对全区涉农街道及所属行政村、新型农村社区实施生活污水治理。 7.农村清洁能源推广行动。按照先立后破、农民可承受、发展可持续的要求,在落实气源、电源和财政资金保障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推广气代煤、电代煤等清洁取暖,稳定清洁能源在农村取暖用能中的比重。 8.村容村貌清洁提升行动。以保留村为重点,全面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乱泼乱倒等不良现象,重点开展村容村貌薄弱村攻坚专项行动。持续巩固“三清一改”(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治理成效。 9.郊野公园建设行动。按照“居民休闲好去处”要求,结合东区、北区山水特点,充分挖掘河湖湿地功能,打造一批郊野公园。优化完善已开园运营郊野公园的配套设施,统筹推进郊野公园建设管理,进一步发挥郊野公园在乡村振兴、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加强景观设计和配套设施建设,在增强野趣和风貌的同时,因地制宜满足居民游憩体验和休闲服务需求。 10.美丽幸福河湖创建行动。持续开展河湖清违和垃圾围坝整治,常态化实施动态监控河湖空间,持续深化“河湖长制”,加强黄河、小清河、大辛河、西巨野河、杨家河、东巨野河、小汉峪沟、刘公河等重点河道治理,深入开展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创建工作。 |
第五章 加快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体系
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根据乡村发展特征,针对村改居、集中安置区、拆迁过渡村、保留村等不同村庄类型,持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乡村治理的专业化、法制化、智慧化水平,确保乡村社会和谐安定。
一、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1.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固本强基行动。深入实施村级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行动,按照‘抓两头、促中间’思路,持续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滚动整建、整体提升。持续实施“强堡垒·争先锋·创一流”支部建设规范提升行动,不断优化党组织星级考核奖励办法,抓实基本教育、基本建设、基本队伍、基本制度、基本保障“五个基本”建设,提升村级工作规范化水平。持续推动头雁队伍提升,规范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区级备案管理制度,逐人建立人事档案,严格执行重大事项“一事一报”,确保对书记队伍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深化拓展村党组织“乡村振兴大比武”,加强“乡村振兴工作专员”选聘管理,面向符合条件的村“两委”成员开展学历教育,优化提升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持续实施“头雁领航·雏雁起航”集中行动,加强农村后备干部梯次培养,采取“内挖、外引、上派、下培”等方式,从退役军人、在外创业人员、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大学生等队伍中筛选一批优秀人才充实村级两委班子,选优配强村级两委队伍。
2.实施农村回迁安置区党建引领融合发展行动。突出问题导向,围绕破解农村回迁安置区存在的党的组织功能弱化、服务群众效率不高、治理结构不顺、管理运行机制不畅等问题,深化落实《济南高新区农村回迁安置区党建引领融合发展工作方案》。按照“试点先行、全域覆盖”的思路,以组织融合为引领,推动回迁安置区各行政村实现人员、机制、阵地、服务、治理等六个方面融合,着力打破同一安置区不同行政村治理壁垒,打造片区化、联动式乡村组织振兴格局,建设党建联合体示范片区,逐步实现农村回迁安置区党建联合体全覆盖。加强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农村社区“大党委”制度,健全“联合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员联系户”工作体系,持续提高党建联合体保障水平,支持党建联合体建设党群服务阵地,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3.开展村改社区规范治理集中攻坚行动。聚焦强化党组织领导作用、理顺管理运行机制、规范加强“三资”监管、持续强化服务保障重点任务,开展村改社区基层党建和治理难题集中攻坚行动。推动条件成熟的村改社区(城中村)向城市社区转型升级,规范村改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党组织、理事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居务监督委员运行,推动集体经济组织和社区实现人员、职能、账务分离。加强集体经济组织监管,规范集体经济组织民主决策程序,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深化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一张网”建设,健全社区党组织为民服务项目承诺制,规范提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多功能网格(小区)党群服务驿站。
4.持续做好农村党建保障工作。根据村庄规模,按照大村30万元、中村20万元、小村10万元标准,提供党组织服务群众工作经费,为村党组织干事创业、服务群众提供资金保障。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强化农村党组织队伍正向激励,做好村党组织书记等人员报酬待遇政策的财政保障工作,加大绩效奖励力度,以村党组织星级评定等次作为确定业绩考核奖励的重要参考,设立星级考核专项奖补。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激励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担当作为,对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给予表彰奖励。
专栏3 农村基层党组织固本强基五大行 |
1. 村级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行动。深入实施村级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行动,按照“抓两头、促中间”思路,持续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滚动整建、整体提升。 2.“强堡垒·争先锋·创一流”支部规范建设提行动。不断优化党组织星级考核奖励办法,抓实基本教育、基本建设、基本队伍、基本制度、基本保障“五个基本”建设,提升村级工作规范化水平。 3.“头雁领航·雏雁起航”基层队伍培优育强行动。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开展面向符合条件的村“两委”成员开展学历教育,优化提升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加强农村后备干部梯次培养,采取“内挖、外引、上派、下培”等方式,从退役军人、在外创业人员、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大学生等队伍中筛选一批优秀人才充实村级两委班子,选优配强村级两委队伍。 4.农村回迁安置区党建引领融合发展行动。按照“试点先行、全域覆盖”的思路,以组织融合为引领,推动回迁安置区各行政村实现人员、机制、阵地、服务、治理等六个方面融合,着力打破同一安置区不同行政村治理壁垒,打造片区化、联动式乡村组织振兴格局,逐步实现农村回迁安置区党建联合体全覆盖。 5.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规范创建行动。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农村社区“大党委”制度,组建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健全“联合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员联系户”工作体系,持续提高党建联合体保障水平,支持党建联合体建设党群服务阵地,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
二、大力倡树乡村文明新风
1.深化拓展街道(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根据《济南高新区关于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求,依托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等建设固定场所,发挥区域统筹、服务保障、上下联通等功能,建优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以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鼓励依托闲置的校舍、民宅、厂房等阵地建设固定场所,建实行政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鼓励并支持道德模范、身边好人、非遗传承人、优秀志愿者和团队等建立特色工作室。以党员、“五老”、身边好人、热心群众等所在家庭为中心户,探索建设文明实践家庭站,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文明实践进家入户。建强街道(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鼓励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点选树宣传活动,推出文明实践精品范例,打造一批文明实践与乡村治理、基层党建融合贯通样板村。
2.持续深化文明创建。深入研究乡村文化振兴考核指标,制定《乡村文化振兴考核指导手册》《文明达标村工作手册》等文件,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提质行动,加强对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指导,到规划期末,县级及以上文明达标村覆盖率达到97% 以上,市级以上文明达标村覆盖率达55%以上。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我们的节日”主题、“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活动,推动开展街道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深化文明家庭创建,开展“出彩人家”“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和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推选活动,组织书香家庭、绿色家庭等特色创建。推进“传承文明家风·泉城家庭文明建设活动”进乡村,注重发挥农村党员干部表率作用,促进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加强具有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完善提升农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健全农村基层体育组织,多样化开展农民文化体育和健身活动,持续办好农民丰收节、农民趣味健身运动会等。大力推进“清廉村居”建设,围绕做好村(居)务公开、抓实村(居)务监督、推动廉洁宣传直达群众、强化廉洁民风培育等方面推动建设。
3.积极开展诚信乡村建设。创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发挥乡村诚信文化的宣传、教育、引导和服务功能,把乡村诚信文化融入村规民约。大力弘扬诚信家教家风,建立乡村诚信“红黑榜”,健全村、街道、区三级梯次推进的“身边好人”选树机制,在广大乡村开展好公婆、好媳妇以及好教师、好医生、好村官、好人民调解员等选树活动,依法依规将赡养老人、义务服兵役、商户诚信经营等信息纳入有关信用记录,完善积分制等治理机制,推动乡村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风气。
4.深入推进移风易俗。贯彻落实《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等关于印发〈关于在乡村倡导开展“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行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深入开展“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专项整治行动,全力营造“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良好风尚。推进婚俗丧俗改革,加强婚介机构、婚丧承办公司管理。鼓励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整合社会资源建设新时代结婚礼堂。推行生态绿色殡葬,建立生态殡葬奖补制度,稳步推进农村散埋坟墓和传统墓葬点专项整治,加强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建设管理。倡导文明祭奠、低碳祭扫,引导群众通过敬献鲜花、植树绿化、家庭追思、网络祭祀等低碳环保的现代祭扫方式寄托哀思。建立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伍,推行文明婚丧新礼仪。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加强红白理事会成员培训,鼓励村就文明节俭制定标准,纳入村规民约。
三、加强新时代法治乡村建设
1.依法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 责任制,建设规模合理、层级清晰、功能定位明确的街道、村两级综治中心。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打击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建立防范和整治“村霸”长效机制,依法打击农村“黄赌毒”等违法犯罪行为,强化农村安全生产、食品药品、交通、消防、公共卫生防疫等安全管理责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机制,高标准建设“一站式”多元调解中心,完善基层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庭指导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和“一村一辅警”等工作机制,加强“无诉村居”“无诉社区”建设。实施农村 “技防示范村”建设、“技防入户工程”“雪亮工程”,探索“互联网+网格管理”服务管理模式。加强特殊人群的教育监督和服务管理,强化流浪乞讨人员回归稳固机制和源头治理工作,健全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2.全面提升乡村法治水平。推进完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模式,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自治制度。建立健全村级小微权力监督制度,完善农村合同监管项目竞标、合法性审查机制。加强涉及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开展涉农规范性文件清理。健全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鼓励公证、司法鉴定、仲裁等法律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强涉农法律援助工作。完善“一村 (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深入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以及涉农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农村法治文化阵地和廉政文化阵地建设,确保每个村至少有一处专门法治宣传阵地,打造法治清廉村居。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创建,开展农村“法治带 头人”“法律明白人”培育工作,到规划期末,每个村至少有1名“法治带头人”和3名“法律明白人”,全面加强农村法治人才队伍建设。
3.建立健全法治乡村建设保障机制。全面加强党对新时代法治乡村建设的领导,加强街道、村党组织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乡村得到全面贯彻。健全街道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依法赋予街道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和应急处置权,强化其对涉及本区域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参与权和建议权。完善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领导机制,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依法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有关要求写入各类组织章程。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支持和保证各类组织依照法律法规以及各自章程履行职责、发挥作用。
四、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服务效能
1.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探索开展“数字乡村”建设,重点推进政府部门延伸城乡社区服务及相关个人服务事项进驻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形成线上服务平台和线下服务大厅融合发展,增强服务实效。推进农村“智慧公安”建设,健全完善农村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互联互享和农村智能安防系统全覆盖,推动农村技防资源多部门共享,拓宽运用领域,提升运用效能。推广“乡村钉”“村村享”等数字化平台运用,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推动数字化农业农村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农业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服务方面的应用。实施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创建,健全区、街道、村三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2.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借鉴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先进经验,根据街道驻地、农村集中安置区、冻结村、保留村等不同居民区形态,构建边界清晰、全域覆盖、不留空白的网格布局,强化“一张网”管理机制,建设“全要素网格”,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中心向基层下移,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形成科学便利、管理有效的网格体系,全面统筹乡村治理各项工作。加强网格化管理,加强网格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力度,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增强网格工作人员服务能力,提升网格化管理服务效能。
3.完善农村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街道、村社会稳定、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消防、防灾减灾等应急管理体系,街道成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村建设综合应急队伍,常态化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全面掌握区域内潜在风险。完善各级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全面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和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鼓励街道、村建立符合自己特点的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应急救援站建设,配齐配强设备设施,打通农村地区应急救援最后一公里。
第六章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坚持以缩小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充分利用产业园集聚优势,以创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抓手,构建以“产业园区引领+集体经济创收+农民就业增收+保障政策兜底”为特色的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新格局。
一、持续促进农民增收
1.大力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充分发挥济南中欧装备制造小镇、智能装备城、临空经济区等产业园区就业带动作用,增强产业园与周边村庄联系,拓宽农民非农就业渠道。重点围绕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等用工规模大、技术要求高的园区项目,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全面推行“企业订单+农民选单+政府买单”培训服务模式,加大农民入企技术培训补贴力度,缓解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成本支出,引导农民增强契约精神,增强农民就业稳定性。依托村委会、合作社、就业服务驿站等平台,提高农民就业组织化程度。针对拆迁安置村庄多的特点,重点聚焦被征地农民群体,摸清被征地农民就业创业和职业培训需求,提高劳动力供求匹配度。到2027年,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乡村振兴劳务输出基地。
2.营造良好就地就近创业环境。强化就地就近创业服务,建设一批特色突出的返乡入乡创业园,吸引外出农民、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青年创客等群体返乡入乡创业。整合农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力量,加快推进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建设。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创新中心(济南高新)建设,助力农业电商、农产品设计、智慧农业等农业产业链企业入驻孵化。鼓励和支持返乡创业人员、农村致富能手投资建设“创业车间”。完善农民创业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用地政策等,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降低创新创业门槛,着力培育农村创业带头人。
3.创新带农富农机制。组建具有济南高新特色的果蔬产业联盟,推进草莓、香瓜、莲藕等特色果蔬产业实现规模化、市场化、联动化发展。注册特色农产品品牌,依托网络电商、大型商超、社区团购等平台开展品牌营销,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创新“总部经济+产业基地”发展模式,支持和康源、鑫瑞种业等农业企业生产基地落户高新区。引导村集体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土地增值收益。
4.强化保障政策兜底。扩大公益性岗位开发规模,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和大龄人口就业困难问题,提高托底安置能力。扩大重点建设工程以工代赈投资,广泛组织动员农村劳动力参与建设,优先吸纳返乡农民工、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定向就业援助,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建立健全拖欠工资等违法行为排查和预警机制,保障农民群体就业合法权益。强化民生综合保险保障能力,对农村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农村特困人员等特殊人群实施特惠投保,减少农民因突发事件或劳动力损失陷入困境的风险和损失。
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1.提升村级党组织(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发展质量。加强党组织(村集体)领办合作社负责人能力建设,吸纳本地致富能手、经济组织负责人以及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进入合作社经营班子,引导合作社开展现代经营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打造专业化程度高、特色化定位准、品牌化效益优的党组织(村集体)领办合作社,根据不同村庄产业发展类型,进行“一村一策”谋划,实现“一村一品”发展。打造沿黄特色农产品种养产销类合作社,依托黄河沿岸特色农产品的种养优势,实现黄河大米、黄河西瓜、黄河鲤鱼等沿黄特色农产品种养、流通、销售全链条增值收益。打造都市休闲文旅类合作社,依托小清河、巨野河、杨家河、刘公河、土河“五河”景观带,“二安文化”底蕴,小许家庄王家祠堂、大张庄休闲农业观光等文旅资源,推动采摘加工、观光休闲、文化体验、科研科普等文旅业的发展。打造综合服务类合作社,整合村域内劳动力,承接村内小型工程建设、管护、物业管理、保洁、养老等村庄和社区服务。打造抱团连片式村级党组织(村集体)领办合作社,支持巨野河四鹊山村组建经济股份合作联合社,集中投入集体资金,集中开展生态复垦复绿,集中使用村级预留土地,统一经营运行,统一量化股份和收益,发挥要素集聚效应,提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水平。
2.积极引导村企开展合作。发挥高新区产业园区众多、企业云集优势,持续开展“兴村惠企·携手起航”专项行动,建立村企合作信息化服务平台,推动村企对接资源需求,总结推广徐寨村“党组织+园区”、庄科村“党组织+工程项目”、卢家寨村“党组织+农业企业”等经验做法,构建村企合作常态化推进机制。开展产销对接,通过订单农业、电商合作、“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促进农业产销衔接。引导村企开展股份合作,鼓励村集体及成员以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企业以资金、科技等要素入股,共同投资组建股份制经营实体,开展联合经营。
3.提高农村资源利用价值。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办公用房、门店、厂房、校舍、空闲农房等各类存量资产,以租赁发包、自主经营、股份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变闲置资产为有效经营资产。清理整顿低价出租、违规发包等行为,推动清理规范后的资产资源进入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公开交易。开展农村集体资产市场化、职业化运营试点,探索建立集体资产委托经营机制,提高集体资产运营效率。发展“飞地”经济,鼓励村集体以帮扶资金、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等资源跨区域抱团发展。持续做好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在全区范围内选择部分村开展“三变”改革试点。村集体结合自身实际,根据“一村一业”情况,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确定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和禀赋优势,街道以试点村为单位确定1-2个“三变”项目,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4.健全村集体经济发展保障机制。组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服务中心,负责村集体经济产业规划、项目评审、主体培育、资金分配、人员支持等工作。完善村集体经济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明确村集体成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利用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健全村级集体经济法人治理机制、经营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和权益分配机制,持续强化“三资”管理,逐步提高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规范运行水平。健全集体经济薄弱村“4个1”帮扶机制,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为主要目标,每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由1名区级领导干部包村联系、1个区级单位帮扶推动、1名街道领导牵头、1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具体实施。强化村集体经济发展督导考核,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
三、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1.健全乡村教育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村单独或联合设置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实现村级托育服务全覆盖。全面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水平,确保全部幼儿园达到省定基本办园标准,支持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水平差距。推进安置区配套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校园建设广泛普及。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按需培养技能型人才。广泛开展村(居)继续教育,探索构建覆盖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满足城乡劳动力、农村各类人群继续教育服务需求。
2.加快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推进保留村庄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大农村全科医生引育力度,提升村级卫生室服务功能。支持济南高新东区医院创新帮扶方式,加大对保留村庄医疗服务帮扶力度,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依托保留村庄或安置社区,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周边村庄纳入服务范围。加强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创新管理运营模式,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开展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面提质行动,实现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坚持村级党组织对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升村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广泛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持续提升农村居民卫生素质和健康素养水平,改善重点人群健康状况。
3.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依托老年活动室、村卫生室,利用闲置房屋或村集体闲置土地,开展村级邻里养老互助点建设,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完善运行体制机制,为农村老人提供日托、助餐、助浴、助洁、保健、文化娱乐、居家探访等互助养老服务。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分散供养特困老人、低保独居老人居家探访关爱制度,进行定期巡防,制定紧急服务响应机制。开展留守老人风险评估,对风险等级较高的留守老人及时进行干预,实施关爱救助。推进农村标准化养老院建设,满足失能失智老年人集中养护需求。
4.创新乡村文化服务形式。持续开展“山东省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村创建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室外固定放映点、乡镇影院、应急广播体系、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建设,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常态化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动,精准把握群众需求,提高文化惠民活动对农民需求的及时响应。构建乡村文化宣传“两微一抖多端”新媒体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支持庄户剧团发展壮大,激发庄户剧团创作、演出积极性。推进农家书屋提档升级,实施数字农家书屋工程。开展乡村文化挖掘保护行动,整理乡村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支持建设农耕文化展览馆、村史馆,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具有高新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
四、持续推动低收入人口发展
1.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监测。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强扶贫、人社、医保、民政等部门配合,定期开展数据比对。对脱贫享受政策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因难户,强化动态监测,持续跟踪收入支出状况与“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及时发现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人员,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确保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和新致贫。
2.持续加大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力度。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开展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开展开发式帮扶,激发低收入人口内生发展动力。对劳动增收能力较弱的,在支持就业的同时给予兜底保障。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进一步强化兜底,促进农村低收入人口稳定增收。聚焦减轻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费用负担,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综合保障功能,确保困难群众基本医疗有保障。严格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辍学,农村建档立卡户学生教育资助全覆盖。
专栏4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七大行动 |
1.农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根据产业园用工需求,采取“企业订单+农民选单+政府买单”的培训服务模式,以定岗定向培训推动持证就业,将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培养成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劳动者,打造“技能高新”劳务品牌。 2.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行动。各街道办事处全面摸清本区域在乡、返乡、入乡人才,掌握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情况,对正在从事或有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经本人申请并审核确认后,纳入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对象。依托返乡入乡创业园、乡村振兴产业创新中心(济南高新)等平台,打造农村致富带头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着力锻造一支创业能力强、经营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 3.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定向帮扶行动。集中开展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入户排查摸底,建立定向帮扶对象信息台账。面向全区企业征集帮扶岗位,建立“一对一”定向帮扶机制,为帮扶对象至少提供1个就业岗位、1次职业指导、1项技能培训、1场政策宣讲,对难以实现市场化就业的农村困难人员进行公益性岗位兜底。严格落实“四个能”要求,让符合条件的农村就业困难人员都能享受就业帮扶政策,有就业需求的都能获得岗位信息,有培训需求的都能参加技能培训,有创业意愿的都能得到创业扶持。 4.党组织(村集体)领办合作社提质增效行动。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开展党组织(村集体)领办合作社负责人综合能力提升专项培训计划。每个街道办事处确定1-2个党组织(村集体)领办合作社作为示范样板进行打造,本区同行业或上下游链条企业与示范样板合作社进行结对帮扶,引导合作社开展现代化企业经营与管理。每年组织外出考察学习2-3次,对比典型案例寻找本区合作社发展差距,借鉴成功经验寻求本区合作社提质突破。 5.“兴村惠企·携手起航”深化提升行动。充分发挥产业园汇聚优势,积极推行“村集体经济+企业”共建模式,引导更多园区企业通过资金投入、项目开发、技术入股、人才培育等方式助力村集体产业发展。拓宽村企合作经营范围,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盘活农村闲置集体资源,以托管、租赁、承包经营等多种模式与民营企业合作,共建农业产业园、创新创业园、乡村旅游示范区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6.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面提质行动。立足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统筹辖区内医院和具备履约条件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所卫生人才资源参与签约服务,指导基层完善签约工作机制,实现农村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因地制宜拓展服务范围,落实签约居民双向转诊等服务,提升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的诊断和规范处置能力。 7.乡村文化样板村创建行动。深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重点选择小许家庄、四风闸等乡村文化建设基础良好的村庄,以打造市级和省级乡村文化建设样板村为目标,拓展乡村文旅空间,提升乡村文化建设水平,充分发挥乡村文化样板村的村的示范引领作用。 |
第七章 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
深化农村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统领,强化乡村振兴要素支撑,完善人才、土地、资金保障,切实增强乡村发展活力。
一、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1.实施济高乡村英才计划。整合利用涉农院校、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资源,加快构建高技能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立乡村后备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挖掘本地乡村人才,通过传帮带、干中学、轮岗挂职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全面提升乡村后备人才综合能力。搭建乡村传统技艺传承和应用平台,发挥传统工匠、非遗传人等乡土人才的技艺传承作用,造就一批乡村技艺大师。引导区内山东英才学院、山东职业学院、山东公路技师学院等院校开设乡土技能特色工艺班,培养涉农技能人才。加强乡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积极推荐申报“齐鲁乡村之星”“ 海右名士乡村之星”,培育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高素质乡村人才。支持医疗、教育、科技领域公共服务人才到基层服务,完善专业人才职称评定制度,将农村基层工作成绩作为职称评定加分项。
2.优化乡村人才管理服务机制。建立区级乡土人才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设置“一站式”服务窗口,为乡村人才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业务办理等服务,落实好创业扶持、待遇保障等措施。对高层次人才实行服务专员网格化管理,加强对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科技特派员、乡村规划师、选调大学生等人员管理服务。
二、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
1.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年度“进出平衡”,切实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推进田长制落实。编制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合理安排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计划,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向开发潜力大、建设成效高的区域集中。加大乡村用地监管和违法用地整治力度,重点推进低效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等专项整治。开展农业专项规划编制,加强农业专项规划与郊野单元村庄规划等规划的有效衔接,做好土地使用等关键问题的前期统筹,切实保障重点产业项目实施落地。
2.完善乡村振兴用地保障机制。加大乡村建设用地指标保障力度,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和农村住宅建设用地。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优先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重点保障乡村重点产业项目用地,经认定为乡村重点产业项目并列入省级重点项目的用地应保尽保。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将节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发展乡村产业项目。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方式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以入股、联营等方式,用于乡村休闲、旅游、康养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鼓励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乡村绿化等用地复合利用,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土地使用功能。探索城乡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机制,推行土地规划空间、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指标区内调剂使用,调剂收益优先保障指标调出地农业农村发展。
3.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设施农业用地管理,设施农业用地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经营者向街道办事处备案,街道办事处做好设施农业用地选址、备案、监督实施及信息汇交等工作,定期对设施农业项目建设、经营和用地协议履行等情况开展现场核查,推进设施农业用地备案项目上图入库。 建立健全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使用、自愿有偿退出的宅基地管理制度。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权能,明确入市范围和途径。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保障农民合法土地权益。
三、构建乡村振兴多元投入体系
1.坚持财政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在一般公共预算安排上对农业农村给予优先保障和倾斜支持,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深入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探索实施“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完善财政资金“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方式,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目标考核和监督管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和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乡村振兴项目资金。
2.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加强与政策性银行战略合作关系,推动审批项目贷款授信实现持续增长。搭建政企银担四方对接平台,鼓励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做大涉农业务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融资方式。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推动政策性保险扩面、增品、提标,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
3.引导工商资本和域外资本支持乡村振兴。围绕设施农业、现代种业、乡村旅游、医养结合、农业高新技术等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引更多工商资本、域外资本到东区、北区投资涉农产业。强化工商资本与农民利益联结,创新利益联结模式,增强工商资本带农富农能力。
四、持续深化农村改革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长久不变,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30年政策。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规范经营权流转管理,加快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具体实现形式,健全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完善宅基地使用权盘活路径和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健全宅基地审批和监管机制。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同地、同权、同价、同责为要求,落实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权能,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监管有力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2.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持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抓好确权登记、股份量化等成果应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规范村(居)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资产运营,实现集体资产所有股份化、收益分配股红化、监督约束法制化、产权交易规范化。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引导进城农民依法自愿转让权益。加快农村政策集成改革,强化政策集成,推动农业农村相关领域改革统筹谋划、一体实施,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释放政策叠加协同效应。
3.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围绕沿黄林场、山地林场改革,进一步放活集体林地经营权,落实处置权和收益权,培育乡村林场等规模经营主体,创新林业经营方式,建立健全林业经营制度。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发展,积极发展林业生态补偿、林业碳汇等新型经营模式,创新林业投融资机制,促进林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第八章 创新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明确责任主体,完善规划管理,优化配置资源,强化政策协同,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规划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凝聚推动规划顺利实施的强大力量,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各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健全事关乡村振兴重大事项、重点问题、重要工作由党组织讨论决定的机制。强化全区各级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定期研究“三农”工作,把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涉农街道党工委书记要切实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村(居)党组织书记要着力抓好工作落实。落实管委会领导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加强对所联系街道、村(居)的具体指导。加强党工委农办力量配备,完善运转机制,强化参谋助手、统筹协调、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责。完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机制,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五大专班统筹协调作用,明确专班人员职责,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健全完善横向抓统筹协调、纵向抓工作落实机制,压实职能部门推动乡村振兴的责任,指导和帮助街道、村(居)共同推进《规划》落实。
二、转变思想作风
加强理论学习宣讲,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对农业农村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农业农村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提高党员干部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思想觉悟。强化干部宗旨意识,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开展实践教育,充分认识乡村振兴是一个动态发展和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始终将农业农村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科学规划、分类指导、久久为功。强化农民主体作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平台,开展 区级发展规划与相关政策的宣传讲解,引导广大群众了解认清所在村庄的发展定位、拆迁政策以及未来发展形势,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完善督导考核
强化督导落实,由区党工委农办组织精干力量,对乡村振兴重点项目、重点工程进展进行常态化督导检查,确保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有序推进。实施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年度报告制度,各涉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每年向区党工委、管委会报告本街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展成效、问题瓶颈和措施建议。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加强对区有关职能部门、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情况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乡村振兴领域的统计监测,为评估考核工作成效提供依据。
四、搭建平台载体
支持区级层面成立全域乡村振兴发展平台,街道成立经济联合总社。通过导入国有资本,建立健全财政资金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资源整合、产业开发、项目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撬动多社会资源向“三农”领域聚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借鉴浙江等先进经验,通过采取村集体独立出资、多村联合投资、村企合作投资等多种模式,探索成立强村公司。发挥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纽带作用,组织多村共建产业发展联盟,鼓励强村与弱村结成帮扶对子,推动实现由“一村富”到“多村富”“村村富”。
编辑: 曹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