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手指,设备便可自动灌溉施肥!黄河北这片万亩农田只需两人管理
发布日期: 2024-05-29 14:37 字体:【 信息来源: 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浏览次数:

管理人员打开手机就能查看小麦的长势。何时需要灌溉?需要给予多少水分?多少肥料?是否需要喷洒农药?这些都一目了然。如需灌溉或施肥,只需一个指令,灌溉设备或植保机便可自动作业……5月24日,记者走进地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在这里,智慧农业的建设,让农田生产作业高度智能化和精准化。据起步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示范区实现了粮食生产全过程减损5%,提升粮食亩产15%,降低化肥、农药等农资消耗30%,可使种粮农民每亩增收300元。

如此成效的背后,得益于示范区在基础设施以及智慧农业领域的不断探索。

农田安装500多台套监测设备,作物生长情况一目了然

24日上午,北京科百宏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伟拿着手机行走在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他不时驻足,通过手机查看小麦的生长情况。

放眼望去,万亩农田绿中带黄,丰收在望。从数据看,目前示范区小麦正处于灌浆期,再有半个多月就要丰收了。此时,无需再作业,只需静候丰收。

作为该示范区智慧农业技术提供方,宋伟告诉记者,他们已完成智慧农业板块建设,可实现全维度数字环境监测,包括土壤环境、小气候环境、灌溉环境、水肥环境、水质环境等,采集这些数据后,大数据中心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比如,可以对病虫害模型进行预测,对灌溉施肥进行决策和分析,对小气候如热干风、极端自然灾害等进行预警和分析。数据应用后,最终可通过控制田间设备,进行灌溉和水肥系统的精准化管控。

这些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安装在田间的监测设备。

在示范区大数据中心,济南城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蕾告诉记者,示范区安装了500多台套监测设备,可以监测土壤情况和田间微气候,他们还给作物佩戴了穿戴设备,来监测作物的温度和湿度,从而感知作物是否出现了不正常的应激反应,是否受到病害、虫害等侵袭。这些数据上传大数据中心后,会得出管理方案,他们可以根据小麦的生长情况,看是否需要灌溉施肥或植保。

播种、植保、收割可实现自动化作业,降低人工90%

行走在示范区,麦田尽收眼底,一台台高大的水肥灌溉设备静立,却鲜见作业人员。“万亩农田,日常管理只需两人。”杨蕾告诉记者。

智慧农业的建设,让这片农田的作业高度自动化和精准化。

据了解,自建设以来,示范区优化布局田、林、路、渠、机、电、井等基础设施,实现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国内领先。“示范区已实现旱能浇、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杨蕾说,得益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加持,示范区实现农业生产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等数字化管控技术国内领先。

在此基础上,示范区配套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田间工程,实现化肥减量、绿色防控技术国内领先。

“我们在田间设置有病虫害监测和预报系统,包括太阳能孢子捕捉仪、智能虫情测报灯等,可通过这些仪器来捕捉虫子,从而预测虫口的数量,实现对作物更加精准的植保措施和植保时机干预,大幅降低农药使用。”杨蕾说。

得益于这些努力,管理人员可科学合理地开展施水、施肥、养分调控。

“示范区可对播种、植保、收获等整个生产环节的农机进行智能化管控,只需一个指令,设备即可实现无人化自动作业,人工降低90%以上。”宋伟说。

粮食亩产提升15%,实现粮食生产全过程减损5%

作为增产减损示范区,品种试验成为发展的重点。目前,示范区已试种300多个品种,涵盖小麦、玉米、水稻、高粱、大豆等,并探索复合种植等不同的种植作物模式。

“去年,我们最高产的地块玉米产量达1124公斤。今年我们将继续开展进一步探讨,希望通过不断努力,摸索出真正有效地增产和减损的一套技术方案来推广落地。”杨蕾告诉记者,截至目前,示范区已探索建立从种子选育到生产管理、从收获到储藏全环节的粮食增产减损技术路线和模式,实现粮食生产“耕种管收”全程减损技术国内领先。

在发展中,示范区还配套建设了综合服务中心和智慧粮食加工仓储中心,可以辐射周边农户,为他们提供粮食再清理、再烘干、再加工、再销售、再储藏等服务。

据起步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示范区实现了粮食生产全过程减损5%,提升粮食亩产15%,降低化肥、农药等农资消耗30%,可使种粮农民每亩增收300元。

编辑: 孙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