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秒”,能做什么?
在济南,它可以让一位卖油旋的大姐开通支持外卡的收款码,也可以让一位德国留学生扫码买到一杯把子肉咖啡;它更可以让沉睡的政府信用数据“活”起来,成为平台企业风控的“千里眼”、入境消费的“助推器”、小微融资的“及时雨”。
近期,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全国首创“信用监管数据开放专区”,在“原始数据不出域、可用不可见”的安全屏障下,最快15秒就能完成个体工商户信用信息核验。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对中央“优先开放民生关切、社会急需数据”部署要求的生动践行。
数据开放这个话题,听起来很大,做起来很难。全国多地都在探索,为何济南能让人眼前一亮?
答案在于:不贪大求全,但求精准实效。济南选择了一条“小切口、真场景、大联动”的务实路径。
找准真痛点。入境消费“支付难”是个老问题。外卡POS机安装率低、个体户申请流程繁琐、平台缺乏权威数据支撑……这些问题环环相扣,让境外游客“望码兴叹”,让小店老板“有心无力”。
济南以“信用监管数据”为突破口,这个选择看似平常,实则高明——既能解决商户“能不能收”的准入问题,又能化解平台“敢不敢收”的风控难题,标志着公共数据在济南实现了从“管理工具”向“服务资源”的关键转变。
聚焦最需要的人。从芙蓉街的煎饼摊到宽厚里的奶茶店,从文创小铺到手工艺品店,当小微商户具备了接受外卡的能力,境外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活跃度将显著提升,支付便利化正在有效激活济南的入境消费潜力。
据统计,通过批量数据核验,参与试点的企业已累计识别出经营异常商户15.9万户,严重违法失信商户13.7万户,并依据其内部风控体系实施了分类管理。目前,参与企业已累计调取核验数据高达307万次,成功为3万余家商户开通收款码。这些最接地气的经济细胞,成为数据开放最直接的受益者。
构建大联动。在这场改革中,市市场监管局提供权威信用数据,市大数据局构建安全开放的专区平台,市审批局优化标准接口,平台企业则负责具体的场景应用与产品落地。这种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作战,形成了“政府主导、平台赋能、商户受益、群众点赞”的良性循环。它既确保了数据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有序流动,又将政策红利精准滴灌至最需要的经济细胞,让数据开放从理念走向实践,真正转化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信用数据一旦流动起来,就展现出惊人的乘数效应。目前,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正尝试将信用监管数据的应用场景拓展至支持小微企业信贷领域,旨在破解长期困扰小微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为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金融活水。
敢于做第一,能够成为全国首创,济南开放信用监管数据的底气从何而来?
这要从数字济南建设的深厚积淀说起。作为全国唯一“三区叠加”的数字化转型城市——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工业互联网建设示范区,济南在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有着天然的基因优势。
2025年是“数字济南建设‘全面提升年’”,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已位居济南四大主导支柱产业首位。在数据开放方面,济南已向社会开放数据目录3545个,累计开放公共数据24.7亿条,有效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济南市大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熙表示,2025年年内将征集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应用场景不少于600个。
可信数据空间的建设尤为关键。今年7月,济南成功入选全国13个城市可信数据空间试点。济南大数据集团投资建设运营的济南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基于共识规则,连接多方主体,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共用。
用济南能源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兼济南大数据集团总经理刘英华的话说:“城市可信空间就是一个既让数据能发挥作用,但又不让这些数据泄露的互信互认的市场空间。”
目前,济南已构建起“1+1+1+1+N”城市可信数据空间体系架构,涵盖1个数据基础设施底座、1个中央控制台、1套数据流通利用体系、1套标准规范和规则机制体系、N个典型应用场景。通过集成确定性网络技术搭建城市数据网,融合山东区块链研究院隐私计算技术和浪潮分布式智能云、山大地纬“泉城链”、神思电子人工智能等本地数字化技术,济南初步构建起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基础底座,已接入50家市直部门及公共企事业单位的公共数据和中国电子云“数据港”等17类社会数据资源。
济南的数据开放创新早已“春色满园”。
依托城市可信数据空间的隐私计算、使用控制、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安全共享与跨域流通,济南已在普惠金融、司法公正、医疗健康、社会维稳、智慧停车等90多个应用场景中取得成效。
以金融服务为例,济南打造的综合融资服务平台“泉融通”,已入驻金融机构114家、上架金融产品419款,累计放款超过350亿元。在农业领域,平阴玫瑰通过数据赋能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到现代化、多元化产业的蝶变,建立了覆盖1.2万余种植户的数字化档案,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60亿元,“平阴玫瑰”品牌价值达到32.36亿元。
此外,城市可信数据空间也成为济南AI产业发展的“数字土壤”。今年3月,济南发布全市首批12个高质量数据集,数据规模超过500TB。截至目前,济南在研及商用大模型已达66个,其中7个获国家生成式AI服务备案,33个入选省级典型案例,数量居全省首位。
日前上线的济南市数算法融合调度平台,已开放10个高质量数据集、语料库,通过“采洗标测用”全链服务体系为开发者降低10%以上的数据开发成本,为创新创业者打造“拎包入驻”的AI孵化生态。
这次在全国首创的信用监管数据开放,未来也会按照“一区先行、全市推广、服务全省、面向全国”的路径图,向更广范围输出。更令人振奋的是,济南已启动与RCEP国家支付机构的跨境数据互通谈判。不久的将来,“济南码”有望在曼谷、吉隆坡、东京等国际都市实现“秒开秒付”,为构建跨境数据流通国际规则提供济南方案。
15秒,很短,短到只能喝一口茶、刷一条视频;
15秒,很长,长到足以让一座城市完成从“数据沉睡”到“数据觉醒”的转变。
当数据像泉水一样自由涌动,当创新如春风般温暖人心,济南正在用它的实践诠释着:真正的数字化,不仅要追求技术的高度、发展的速度,更要保持民生的温度。
这,或许就是这座千年古城在数字时代最动人的模样。
编辑: 孙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