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高新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是指导济南高新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是促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公共政策,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抓手。《规划》编制工作列入管委会2023年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于2023年4月正式印发,为推动具有高新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战略引导与发展路径。一是优化城乡空间格局。《规划》提出分区打造差异化城乡空间,形成“一心、两区、多点”城乡发展空间布局,优化国土空间“三生”布局,引导乡村地区特色发展。二是加快“1+2+X”产业示范先行。《规划》聚焦加快实施“一个先行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两个典型项目(中欧装备制造小镇、黄河战略济南国际生态港)、多个产业项目载体”的产业融合载体建设,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推动城乡产业全面融合发展。三是持续推进人才政策,深入推进智慧、绿色、均衡、双向城镇化。《规划》重点推进实施人才特区战略,精准赋能智慧高新、韧性高新,实现全民共同富裕,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发展。
2023年,济南高新区坚持以规划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以及省、市部署要求,立足“三大片区”,展现“三主担当”,加快“四高建设”,发挥“五区叠加”优势,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聚力打造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高新”示范。
城乡空间统筹规划。高起点规划建设彩虹湖新区、高品质提升发展中央科创区、高标准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构建起具有“高新”特色的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同步启动现行城镇开发边界外村庄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形成初步方案。
产业协同平台稳步推进。聚力推进试验区先行区内重点项目落地建设,目前,高新区试验先行区内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等领域在建项目共18个,总投资超98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2亿元,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打造中欧装备制造特色小镇等城乡融合典型载体,以点带面,辐射引领城乡协同发展。小镇大力推进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投资占总投资比例达94.2%,投入强度、质效水平、创新活力、绿色低碳等主要指标均超特色小镇建设管理办法指标要求。加速建设宏石激光等一批产业项目,实施黄河战略济南国际生态港等配套项目,建设青年人才公寓、星级酒店、国际医院、图书馆、综合管廊等设施。在2023年全省特色小镇监测评价中,取得全省第五、全市第一的优异成绩。
着力加强人才支撑。一是制定出台“济高人才”2.0政策,大力引进培育急需紧缺、突破卡脖子技术、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领军人才,为试验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同时,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用好用活“才聚泉城名校行”、毕业生专场招聘会、“高校学子看家乡”等青年引才活动,为区内重点企业推送优秀人才2000余名。二是以企业产业技能人才的现状与需求为主题开展调研活动,形成《全市用工企业需求白皮书》《高新区薪酬调研报告》《春风行动招聘会数据分析报告》等分析报告,为人力资源精准服务提供准确数据支撑。三是举办各类招聘活动。今年以来举办人力资源行业主题活动85场,累计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84场,累计服务企业15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5万余个,线上线下累计参与人数4.5万余人。四是开展“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观摩交流活动,选派52名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动员68家企业联村帮扶,引导带动各类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向农村汇聚。
推动新型城镇化“四化”同步
推动智慧城镇化。深入贯彻落实数字强省、数字济南的工作要求,大力扩展数据要素支撑,全面构建城市建设管理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城市建设管理精细化、智慧化。一是构建城市建设管理数据资源体系。基于GIS底座建立统一的大数据中心,汇集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管理、住房城乡建设、城管、市政交通、园林绿化等260余类数据,涵盖54项国土空间规划、4200余项征收供地块、350余项在建工程、6万余栋房屋建筑、1.5万条项目审批等数据。二是数据赋能城市建设管理高质量发展。深化数据共享利用,基于“一张图”数据底座,为5个街道、5个园区、2000余家企业提供建设管理数据图形化展示,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业务的数据查询利用;推进数据智慧化应用,汇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数据,采用因子模型分析实现项目“一键选址”,助力项目高效落地;分析比对卫星遥感影像和业务数据,自动判读生成疑似违法图斑,实现精准执法;应用物联网感知数据,实现1045路建筑工地视频监控管理及241处森林防火监测预警;采用热力图直观展示城管事件发生区域、频率,科学调度城市管理资源,实现“大城细管”。
推动绿色城镇化。一是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印发《济南高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全区累计创建清洁村庄数量已达80个。安排区级预算3000万元,用于推进遥墙街道赵合村、临港街道四风闸村齐鲁样板村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积极配合重点项目建设和城市更新,年度开工修建、续建弘文街、中垠广场周边路、稼轩西路、天玑东路等85条市政道路,目前已有56条道路建成通车。优化布局市政道路、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启动云巴、春晖路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完成荷花路、史家峪等10条道路共计23公里的养护大中修,投入414.5万元,建设农业生产路长7097.6米,助力破解乡村振兴“瓶颈”。
推动均衡城镇化。一是公共服务供给持续增加,崇华中学、章锦安置区配套小学等顺利投用,年内新增学位6000个,实验中学改扩建、松下电器地块初中、高新一实验开拓路校区、奥体中路学校改扩建项目等加快建设;高新东区医院建成投用,DRG付费改革全面落地,高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市中心医院东院区产科、市妇幼保健院东院区开诊,有效填补优质医疗资源空白。二是民生权益保障更加全面,成功创建“益新护未来”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品牌,形成”1235“工作模式,高新区作为唯一区县,在全市儿童工作会议上做经验介绍。设立全市第一家老年人认知症防治照护中心。“农村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高新区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市唯一开展相关领域标准化试点的区县。三是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率先构建起公共租赁住房、人才公寓、租赁补贴、购房补贴和租赁住房“五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为新市民、年轻人在高新区干事创业提供住房保障。在全市率先完成零工公寓任务,并作为典型代表在全市零工公寓推进会上发言交流。
推动双向城镇化。一是通过内培外引,集聚了舜丰生物、和康源、新希望、中农云、安池等50余家农业科技总部企业,涵盖种业、信息化服务、畜牧饲料、电商等多个领域,获批5个市级“种业科技创新项目”。利用高新区“黄河大米”获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优势,深入推进试点“无人驾驶”农机项目,实现“黄河大米”精准插秧、植保、收割,典型做法先后被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报道点赞。在遥墙街道建设全市市首个实际作业场景应用、可复制推广的粮食作物农机作业无人农场,引领地区农业转型升级。二是推动涉农成果入乡转化,舜丰生物、泉脉农业、和美华等区内涉农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大农业知识产权申请、授权、转化运用力度。三是累计申报认定齐鲁乡村之星5人、“海右”乡村振兴人才5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2500余人次,完成市级年度高素质农民培训数量50人、乡村产业振兴“头雁”培育5人,推荐新型职业农民5人,乡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编辑: 魏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