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济南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
发布日期: 2023-06-28 00:00 字体:【 信息来源: 高新区发展改革和科技经济部
浏览次数:

济南高新区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主阵地、主力军,在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切实用好“五区叠加”优势,锚定“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总体目标,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产业集聚、金融赋能“一体发展”,着力加快“四高”建设,以有力举措和扎实成效绘好“高新板块”,2022年全区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综合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根据区县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区生产总值[2](GDP)实现1619.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3.6亿元,同比下降4.6%;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774.3亿元,同比增长2.7%;第三产业增长实现841.4亿元,同比增长3.8%。三次产业结构为0.2:47.8:52.0。

人口集聚效应持续显现。年末常住人口44.2万人,比上年末增长6.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6.9%,比上年末提高1个百分点。户籍人口32.3万人,同比增长4.3%。全年申报出生率12.5‰,申报死亡率4.7‰,人口自然增长率7.8‰。全区人才总量达36.6万人,累计拥有国家级人才138人,省部级人才383人,市级人才740人,2022年人才流入6.3万人,同比增长18.8%。

市场就业活力迸发。年末市场主体总量达13.3万户,同比增长11.2%。“四上”企业[3]数量达1850家,净增170家。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万人,同比增长4.6%。发放各类稳岗补贴0.9亿元。成功入选山东省“就业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单位。

动能转换成效显著。“四新”经济增加值实现694.3亿元,同比增长12.5%,占GDP比重42.9%,占比较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四新”经济投资占全区投资比重比上年提高7.6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4]增加值实现457.9亿元,同比增长5.3%,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4.4%。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5.5%。

二、农业、农村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6.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4亿元,畜牧业总产值1.5亿元,林业总产值0.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5亿元。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实现0.9亿元,同比增长5.5%,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为23.3%。

乡村振兴点面共进。全年新认定市级以上示范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家,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5家(包含国家级2家、省级2家),家庭农场32家,农民合作社283家。持证农作物良种企业1家。共拥有济南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泉水人家”授权产品15个。健全完善防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共纳入防返贫动态监测对象4户、9人。脱贫群众脱贫稳定性持续得到巩固,将365个脱贫群众纳入农村低保和农村特困人员供养范围。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总体平稳。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5]增加值同比增长1.4%。28个行业大类中有20个行业实现增加值正增长,增长面达71.4%。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实现1781.3亿元,同比增长6.7%;利润总额实现14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9%。

建筑业平稳向好。全区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有工作量的建筑业企业151家,同比增长11.9%。全年签订合同额同比增长9.9%,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6.6%。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2%;房屋施工面积同比下降6.7%。

四、服务业

服务业发展韧性显现。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实现841.4亿元,同比增长3.8%,占全区生产总值(GDP)比重为52%。规模以上服务业[6]营业收入实现1084.2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新兴行业拉动力度加大,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61.2%、21.9%。物流行业增速加快,装卸搬运和仓储业、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68.2%、19.4%。

五、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速稳中趋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0%,其中,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6.1%。年末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达225个,同比增长14.2%,民间投资占投资比重为32.2%。

房地产低位运行。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51.2亿元,同比下降13%。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8.4%。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承压前行。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92.2亿元,同比下降3.2%。限额以上单位[7]零售额实现159.6亿元,同比下降2.8%。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达83.4亿元,同比增长10.6%,占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比重为52.3%,占比较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增势良好,限额以上单位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112.1%。

七、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实现1119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出口总额实现595亿元,同比增长20.5%;进口总额实现524亿元,同比增长0.7%。从进出口对象看,对东盟进出口同比增长46.2%,对非洲进出口同比增长16.4%,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31.7%。出口商品中,运输工具出口同比下降14.2%,机械设备出口同比增长2.1%,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同比增长52.4%。全年经济外向度达69.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实际使用外资固稳提质。全年实际使用外资实现69623万美元,其中,制造业使用外资实现10686万美元,第三产业使用外资实现57903万美元。全年实现合同外资226762万美元。新批外商投资项目57个,总投资过亿美元的项目9个,总投资过亿美元项目合同外资119121万美元。

备案设立境外企业(机构)11家,实际完成投资60683万美元。

八、财政金融

财政运行保障有力。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50.5亿元,根据财政部统一确定的测算口径,还原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6.8%(自然口径同比增长1.6%)。其中,税收收入实现133.4亿元,税收比重为88.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实现97.5亿元,同比增长0.5%。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0.2%,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同比增长13.2%,公共安全支出同比增长18.9%,教育支出同比增长3.8%,节能环保支出同比增长8288%,城乡社区支出同比增长5.6%,农林水支出同比增长9%,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同比增长224.1%。

金融市场运行稳健。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227亿元,同比增长1.8%,较年初增加57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893亿元,同比增长5%,较年初增加137亿元。

年末上市公司23家,股票23只,全年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2家。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81家,管理基金302只,管理基金规模达485.3亿元。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科技创新更趋活跃。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8]93.6亿元,同比增长17.1%,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为6.2%。新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总量达到8家。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总量达到64家。成功备案海博众创空间、智谷(国际)·众创空间、健康创吧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占全市60%,截至2022年底,高新区国家级双创孵化载体达到23家,占全市近1/2。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家,占全市近40%,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20家,占全市34%,市级“专精特新”企业639家,占全市33%,各层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均居全市第一、全省开发区首位。独角兽企业4家,省级瞪羚企业213家,市级瞪羚企业224家,数量均居全市首位。

技术合同实现交易额184.5亿元,同比增长20%,占济南市比重近1/3。新增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个、二等奖7个,省级技术发明二等奖1个。新增中国专利奖银奖2个,山东省专利奖二等奖3个、三等奖4个。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4家。入选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新增3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备案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4家,新备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入库企业达2587家,同比增长21%。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争取省级项目149项。

教育教学稳居一流。全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4.3%,公办幼儿园就读幼儿占比54.2%。完工中小学校5所,新建学位9180个。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7所。农村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100%。引进急需紧缺人才20名,新招聘教师372名。启动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3位校长获评齐鲁名校长,3位教师获评齐鲁名师。9位教师荣获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13位教师获评市级教学能手称号。高规格承办黄河流域九省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牵头成立黄河流域九省区教科研协同发展联盟,搭建起黄河流域教科研协同创新平台,进一步提升高新教育品牌影响。济南高新区荣获2022年济南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幼小衔接、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等经验被央视、中国教育等央媒点赞报道,获全国推广。

2022年教育事业基本情况表

学校类别

学校数量

(所)

在校生人数

(人)

专职教师人数

(人)

高等学校

9

64115

3249

区属中等职业学校

2

2129

214

普通中学

17

13126

1069

小学

19

30792

1679

幼儿园

109

22086

1401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拥有A级旅游景区2家,文化馆(站)97家,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家,剧场、影剧院6个。建成泉城书房3个。全年举办会展13场,展览面积达18.1万平方米。

卫生健康供给丰富。年末拥有卫生机构363 个。其中,医院12家,包括公立医院3家、民营医院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33个,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7个、门诊部18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80个、村卫生室10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拥有卫生机构床位2349张,同比增长9.9%。执业(助理)医师1226人,同比增长22.8%。注册护士1958人,同比增长60.9%。全年总诊疗人次17.3万人,出院人数4.6万人。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共2532个,每千人口育儿托位数6.37个,位列全市第一,成功创建1家省级示范点、2家市级托育示范点,示范点总数位居全市第一,全市首个家庭托育点备案通过,多元化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济南高新东区医院正式运营,结束了高新区建区30多年来没有区级医院的历史。济南高新东区医院与山东健康集团颐养中心联合成立高新区首家医养服务机构。高新区高龄津贴全年发放18257人、910万元。

体育事业长足发展。全年新成立体育社会组织2个,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08人,同比增长42.1%。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及格率99.13%。组织各类全民健身活动(赛事)7场,参与人数达2万人次。组织近4000人参加“线上万人健步走”活动,较去年增长50%,获全市全民健身“优秀组织奖”。

十、能源、环境、城市建设和安全生产

新能源使用量持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生物质能源消费量3.5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28.8%;生物质发电量6325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26.8%,占发电比重为71.9%;太阳能发电量2467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1.0%,占发电量比重为28.1%。

社会用电量稳步增长。全社会用电量30.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5%。其中,居民生活用电量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0.0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6%;第二产业用电量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第三产业用电量16.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3%。工业用电量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4%,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17.6%。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29,同比改善4.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66.8%。全年城区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为64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9.9%。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5.6%;二氧化硫10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9.1%;二氧化氮32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5.9%。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3.4分贝,同比下降6.3分贝。市区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7.3分贝,同比下降2.7分贝。

城市建设稳步提高。辖区液化石油气企业供气量1444吨,同比下降33%。自来水供水量达1.4亿吨,同比增长68%。开工建设泉水直饮工程3处,累计完成市民泉水直饮工程建设11处。

社会治安稳定有序。全年共破获刑事案件506起。命案现案破案率、八类严重暴力案件破现案率全部达到100%。“两盗”案件破案率65.8%。抓获各类逃犯40人。

安全生产持续向好。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0起,同比下降66.7%,死亡5人,同比下降37.5%。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保持“双下降”。

十一、社会保障

社保管理提标扩面。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2.5万人,比上年增加2.2万人。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4.9万人,比上年增加3.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3万人,比上年增加2.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7.6万人,比上年增加3.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5万人,比上年增加0.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1.5万人,比上年增加3.7万人。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6.6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

居民保障更加有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月995元,同比增长1.8%,保障城镇居民15户、17人,城镇居民发放保障金及各类补贴24.8万元,同比增长9.5%。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月995元,同比增长9.2%,保障农村居民526户、862人,农村居民发放保障金及各类补贴950.3万元,同比增长2.8%。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每月1560元,保障城市特困人员1人;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每月1560元,保障农村特困人员181人。共发放特困供养救助金及补贴513.1万元。

救助帮扶彰显实效。拥有流浪乞讨临时救助点3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处。培训残疾人80人,安置残疾人员就业71人,帮扶救助残疾人投入资金达1529.7万元。拥有养老服务机构96处,其中养老机构1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7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5个、养老服务站19个、农村幸福院34个。养老助餐点20个。

注释:

[1]2022年统计数据为统计快报或初步核算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当年数据为初步核算数。根据年度核算,对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等相关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

[3]“四上”企业指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

[4]现代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5]规模以上工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6]规模以上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7]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单位(法人、个体户及非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附营的限额以上批发业产业活动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单位(法人、个体户及非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附营的限额以上零售业产业活动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单位(法人、个体户及非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附营的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产业活动单位)。

[8]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相关指标错年使用2021年数据。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旅游、文化数据来自党群工作部宣传办公室,人才数据来自党群工作部人才统战办公室;财政数据来自财政金融部预算综合办公室,金融、证券数据来自财政金融部金融和国资管理办公室;外资数据来自投资促进部统计考核办公室;供气数据来自建设管理部人民防空办公室(市政办公室);市场主体数据来自审批服务部经贸商事项目审批服务办公室;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优势企业、专利奖数据来自市场监管部知识产权工作办公室;教育体育数据来自发展保障部教育体育办公室,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帮扶、养老机构数据来自发展保障部民政办公室,城镇新增就业数据来自发展保障部就业保障办公室,城镇职工、居民保险参保、各类稳岗补贴数据来自发展保障部社会保险管理办公室,供水量、泉水直饮工程建设数据来自发展保障部城乡水务办公室,农产品及乡村振兴数据来自发展保障部农业农村与乡村振兴办公室,卫生数据来自发展保障部卫生健康管理办公室;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发展安全部安全生产监管办公室;户籍、社会治安数据来自公安部门;环境保护数据来自生态环境部门;社会用电量数据来自高新供电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数据来自发展改革和科技经济部新旧动能转换办公室,科技、研发机构数据来自发展改革和科技经济部科技办公室,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数据来自发展改革和科技经济部工业和信息化办公室,进出口、备案设立境外企业数据来自发展改革和科技经济部服务业办公室,展会数据来自发展改革和科技经济部商务办公室,其他数据均来自发展改革和科技经济部统计办公室。


济南高新区发展改革和科技经济部

2023年6月28日           


编辑: 魏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