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识产权为抓手,创建“三价融合”模式,深入实施科创金融与“知识产权、科技成果、人才成长”的三价融合创新,充分发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的创新引领作用,搭建“七位一体”知识产权生态链,破解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难、融资贵、评估难、处置难”四难问题,知识产权工作走在前列。
一、走在前、开新局,不断创新提升营商环境
围绕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的难题,以及高成长、高风险和轻资产等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与生俱来的特质,高新区坚持“知识产权+人才+产业+金融”,助力全区经济发展大局。
一是方法创新,发布全国首个知识产权评估评价团体标准。高新区始终遵循“走在前列,干在实处”的要求,健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在市场监管部指导下齐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发布全国首个《T/SDAS277知识产权评估规范》团体标准。
二是工具创新,研发知识产权评估评价信息化系统。以交易中心为依托,依据《T/SDAS277知识产权评估规范》团体标准,研发知识产权线上评估评价系统,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评估协同平台和工作机制,解决知识产权评估难的关键问题。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强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三是模式创新,打造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全链条”生态体系。济南高新区积极稳妥发展知识产权金融,依托山东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及交易中心构建“评、保、贷、投、易、法、券”七位一体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生态体系,破解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难、融资贵、评估难、处置难”问题,联合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知识产权处置、流转的有效途径和可行模式,让更多优质创新企业将无形知产转化为有形资产,有效破解“银行不敢贷,企业贷不起”难题。
四是服务创新,搭建“部门+平台+工作站”的服务模式。济南高新区市场监管部依托山东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联合五大园区分别设立“知识产权工作站”,搭建“部门+平台+工作站”的服务模式。开展特色“入园惠企”活动,常态化组织银企对接活动,解读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和成功案例,精准匹配企业需求,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政策、吃透政策,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让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
二、破难题、惠企业,帮扶上门助力企业创新成长
一是帮扶上门,全程协助。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面对企业的迫切需求,市场监管部成立帮扶小组主动上门,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指导。今年上半年联合东营银行、山东齐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组团对企业进行融资辅导,从了解政策到获取贷款企业仅用了10天左右的时间,这也是东营银行发放的第一笔“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二是真金白银,知产惠企。小鸭集团作为本土“老字号”企业,自1979年创建以来,伴随改革开放一路成长,从技术引进到自主革新,依靠科技进步,使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多年技术积淀的坚实基础上,研发出的节能、环保、健康洗衣机专利产品更是顺应国策、促进民生。质押融资让小鸭集团再次尝到了创新的“甜头”,负责人表示:“专利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知产’可以变‘资产’,我们会将更多资金、精力投放在技术研发上,推动小家电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融资创新,“贷”动成长。高成长、高风险和轻资产是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与生俱来的特质,由此导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制约了企业创新发展的脚步。相比用土地、房屋和设备等传统方式抵押贷款来说,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更简单、更快捷,结合省、市主管部门的贴息政策支持,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成本近似于“零息”。济南高新区很多企业都经历了从不了解知识产权质押到获得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高新区科技型企业融资开辟了新路径。2021到2022年,累计完成质押笔数255笔,占全市质押总笔数33.4%,累计知识产权融资额13.98亿元,占全市融资总额32.3%,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综合排名连续两年位列全市首位。知识产权不仅“贷”出融资加速度,更为企业“贷”动创新成长力。
四是资金融通,高质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可以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难题,以知识产权“轻资产”获得必要资金补给,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因缺少不动产担保而带来的资金紧张难题,通过金融和“知本”的有机结合,将“知本”转化为“资本”,从而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创造一流营商环境,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编辑: 知识产权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