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济南高新区工商联组织辖区企业考察杭州“六小龙”,实地探秘“神秘东方力量”,这是一次探前沿、找差距、强信心之旅。时隔两个月,5月12日至16日,以“科创赋能·人才砺新”为主题的创新型企业家、高层次人才培训又在武汉开启。相比之下,珞珈山下的这次培训更加贴近商业实战和产业前沿,让参训人员大呼“过瘾”。
武汉是中国中部“重镇”,从汽车、激光等高端制造产业,到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产业结构和济南有很高的相似性,武汉的学术先锋、企业翘楚对济南企业而言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旁观此次武汉之行,我们深切感受到,当今世界,不论是企业“掌舵人”,还是科研“急先锋”,学习不能停。
寻找思路之旅
“紧迫感”,可能是所有企业家都有的一种心态。
紧扣“砺新”这一核心目标,依托市委党校高新区分校平台,济南高新区党群工作部组织的这次武汉培训面向创新型企业家、高层次人才,开放60个名额。参训企业既有中国重汽、临工重机、金现代、福瑞达、国网智能、确信信息等行业重点企业,又有舜丰生物、华云三维、山东先进院、北理工前沿院等高精尖企业(院所),还有正云信息、深蓝智谱、东旭数字、和远智能等创业型企业。
本次培训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实战的“三融合”设计,即“硬科技+软实力”融合;“校内教授+校外导师”融合;“理论学习+场景验证”融合。培训采取名师大讲堂、专题授课、现场教学、交流研讨相结合方式开展。
专题授课重点围绕新常态下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破解“卡脖子”技术战略思想与路径探讨、商业创新与价值创造等内容授课;交流研讨采取私享会形式,针对关税壁垒再升级与企业全球化之路如何突围等话题,展开研讨和辩论。现场教学则赶赴小米集团武汉总部、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公司、湖北长江电气有限公司等参访交流。
山东德升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红告诉我们,她2019年创办公司,几年下来,公司发展始终跳不出自己熟悉的细胞领域,而办企业除了深耕主营业务,还应该及时布局非主营业务,乃至开展多元化经营,郭红深感自己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
郭红身上的紧迫感,很多企业家身上都有。
“政府政策引导、高校科研支撑、市场需求倒逼与产业集群协同形成的‘四螺旋’创新机制,已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在济南高新区党群工作部相关负责同志看来,企业有所呼,政府有所应。组织此次培训,就是要借武汉大学及武汉顶尖企业的“科研实力”与“开放基因”,推动济南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让科技创新成为济南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解决问题之旅
济南高新区是全市科技创新主阵地,全区“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4.6%,辖区汇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近400家,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载体38家,占全省约1/10。截至目前,高新区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4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近27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均居全市各区县首位、全省开发区前列。
济南高新区活跃着大量技术驱动型企业,这类企业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办企业绝非产品技术领先就万事大吉,发展路上,市场开拓、生产运营等各个环节都随时面临挑战。
中国重汽集团连续20年位居中国重卡出口首位,坚持创新驱动是重汽集团立于不败之地的“秘诀之一”,集团首席技师毕耜帅的名字也出现在此次武汉培训的名单上。毕耜帅告诉我们,小米汽车生产线的自动化率达到75%以上,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认为,重汽的汽车生产线有必要加强生产机器人、自动化设备、智能控制系统应用,用好自动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他要把小米经验带回重汽。
济南艾恩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新华是技术出身,一直把技术视作企业安身立命之本。艾恩半导体的产品技术指标领先但价格较高,作为一家规模不大的创业型企业,产品推广并不容易。通过培训,钟新华了解到,卖产品不一定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通过融资租赁、灵活付款等方式可以降低客户的资金压力,促成订单快速落地。“过去,公司上下对商业模式都不够重视,我们要尽快做出调整。”钟新华说。
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负责人张金山的问题和钟新华大同小异。舜丰生物的基因编辑技术全球领先,团队长期专注于科研攻关,但商业转化能力似乎和技术实力不相匹配。“这次培训我是带着问题来的。”张金山说,这次实地考察的几家企业,都在商业价值转化方面有独创经验,他要把所学所见带回去,应用于商业实战。
对接资源之旅
当前,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行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不能指望“一招鲜吃遍天”或“一招管十年”,唯有持续创新、深耕供应链,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走出去,济南高新区企业家、高端人才带着开拓视野、打开思路的初心,更抱着对接资源、助力企业更上层楼的愿景。
“这次培训的收获超过了我的预期。”临工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善睿告诉我们,培训首日上午,武汉大学邓新明教授以《商业创新与价值创造》为题,传授公司战略目标制定、公司价值梳理乃至数字化转型之路怎么走,这都是临工重机管理层一直在求索的问题。理论讲解之后,邓新明现场帮临工重机梳理相关问题的框架,很多地方让张善睿茅塞顿开。当日下午,小米集团的实地参观,恰好呼应了上午课堂上讲的“跨界创新”,小米的成功经验激发临工重机团队去思考,该如何践行跨界创新为公司远期发展注入新动能。
“借着这次培训的机会,我接触到多位武大专家‘智脑’,后期我们想邀请专家到济南深入交流,帮我们规划远期发展方向,这对公司发展至关重要。”张善睿说。
编辑: 孙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