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济南高新区近24年预算收入,“主力军”画出惊人曲线
发布日期: 2025-02-18 15:03 字体:【 信息来源: 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浏览次数:

2024年,济南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53.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77.2亿元,总量居全市第一位。高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两项重要经济指标齐齐实现历史性跨越,引发广泛关注。尤其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进位,让很多人把济南高新区称作“全市最能挣钱”的区县。

大家都知道,济南高新区于1991年获批,经济发展从0起步,在“二次创业”期间突飞猛进,直至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主阵地、主力军”。“二次创业”以来,济南高新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曲线?

01

“主力军”地位是干出来的

济南高新区并非从一开始就拥有“主力军”地位。

获批设立前几年,高新区在全国都属于新生事物,济南高新区在全市各区县(功能区)中并不起眼。

2001年,济南高新区管委会从二环东路东迁到舜华路,那一年被视作高新区“二次创业”的起步之年。当年济南高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3.34亿元。

有一张老照片拍摄的是2001年的舜华路。画面上,当年的舜华路尘土飞扬,俨然一个大工地,如果不是远处的齐鲁软件园大圆环楼,一般人绝难看出那是当年的高新区中心区。路上奔驰着三辆车,一辆是带斗小卡车,另外两辆还是拖拉机。现在的舜华路,人流如潮,车水马龙。两相对比,真正是沧海桑田。

“二次创业”之初,高新区从一片郊野起步,产业基础薄弱。2003年,齐鲁软件园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单体环形建筑正式投入使用,中心区才有了第一批企业。

2003年6月,济南市确立“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发展战略,正式拉开城市向东发展的框架。2005年,市政府将当时的历城区孙村镇也就是今天的高新东区划归济南高新区代管,高新区的发展开始逐步起势。

2007年,高新区的一般预算收入是4.5亿元,同比增长27.12%。2008年、2009年、2010年,高新区的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6.59亿元、9.0亿元、13.1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6.44%、37.20%、45.67%,全市排名开始升级进位。

02

主力军地位一步步夯实

2009年,高新区的一般预算收入不足10亿元,已然在全市各区县中排名第五,前四名分别是历下区(20.8亿元)、章丘市(20.6亿元)、市中区(18.3亿元)、历城区(17.5亿元),那一年,天桥区的一般预算收入是8.5亿元,槐荫区是8.0亿元。

2011年,高新区的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是2001年的5.99倍。那一年,高新区一般预算收入的全市排名依然是第五名。

2012年、2013年,高新区的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是25.53亿元、64.5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7.65%、152.76%。2013年,高新区一般预算收入的全市排名上升到全市第三位,排在前面的是历下区101.0亿元、市中区72.5亿元,那一年的历城区是53.3亿元、章丘市是40.9亿元。

为何2013年高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达到惊人的152.76%?其实和国家税收制度的改革大有关联。

2011年10月,国务院决定实行营改增试点,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2012年8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扩大至10省市。此后数年间,试点范围继续扩大。到2016年5月1日,营改增进一步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同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增值税收入由中央和地方按五五分成。

有人要问了,营改增是全国性税制改革,为何高新区受益良多?

营改增导致央地财力再分配。当时的济南高新区第二产业占比很高,故而增值税多,再加上营改增后增值税分成比例高了,助推高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水涨船高。

这一年,依靠工业经济这个“压舱石”,高新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显著超越历城区和章丘市。

03

以“大体量”保持“好增速”

2013年,高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基数已经比较大了,此后5年间,依然有4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2017年,高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100.68亿元,在全市排名首次超越市中区,成为全市第二名。

2018年,高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体量过百亿元的情况下,仍然大涨14.27%,达到115.05亿元。

2020年7月,济南市的发展战略升级为“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从东拓到东强,这是一大步,正是在市级战略的长期支持下,高新区真正变大变强。

2021年、2023年这两年,高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再度实现两位数增长。

2023年1月30日召开的济南高新区工作动员大会上,高新区首次喊出立足“‘三主’定位、建设四个高新”的发展口号,“三主”即“主引擎、主阵地、主力军”。自那时起,高新区着力构建“中、东、北”三区特色发展格局,加快建设高科技创新策源地、高质量发展增长极、高水平开放新门户、高活力品质生活区。

在践行全省“强省会战略”中,在落实2023年“项目突破年”、2024年“项目深化年”、2025年“项目提升年”中,高新区始终要求自身勇当“排头兵”,为全市发展作出和“三主”定位相匹配的贡献。

04

创业维艰,奋斗以成

济南高新区“二次创业”的过程,也是济南东部城区发展从“东拓”到“东强”的过程。多年来,高新区承担了东部新区开拓者的角色,担当了全市经济发展的“急先锋”,引领省会济南向东发展。可以说,济南高新区的发展壮大,背后折射的是山东省会济南的城市成长史。

2023年1月的一次重要会议,用“强、新、优、富、美、高”6个字,描绘了济南未来的样子。“强”被放在第一位。省会“强”,就是要综合实力强。“强省会战略”需要济南高新区行稳致远,继续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迈进。

2025年济南高新区“新春第一会”的发言词中有一段话,深深触动了很多人。这段话是这样说的:济南高新区自建区以来,经过一代代高新人的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已经成为全省、全市创新创业的热土。回看济南高新区的创业老照片,有在一片黄土地上建设“大圆环”的身影;有在荒草丛中勘察新泺大街的脚步;也有开山凿石建设汉峪金谷的景象……

时代变迁,精神永存。

自获批设立以来,济南高新区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化道路,成为济南重要创新策源地、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高成长企业和高端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这是多重战略叠加的结果,是省、市全力支持的结果,更是一代代高新人艰苦奋斗的结果。

如今的济南高新区,无论是经济体量还是收入,都处于全市第一梯队。我国经济发展也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某种意义上,这一代高新人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

关山初度尘未洗,重整行装再出发。展望未来,高新人必须把30余载奋斗、创新、实干的作风传承下去,勇当县域经济发展领跑者,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为省会建设贡献“高新”力量。

编辑: 孙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