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12点,徐庆莲忙完手头的工作便骑上自己的电动车“飞奔”到家准备午饭。“奶奶,来吃饭了!”徐庆莲一边从厨房端着冒着热气的午饭,一边呼唤着在卧室的95岁老婆婆。老婆婆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听到孙媳妇的呼唤,便缓缓地从卧室走出来,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
徐庆莲是济南高新区遥墙街道柴家村的一位90后乡村振兴专员,获评2023年度高新好媳妇。她奔走在基层,坚持为村民服务的同时,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家中95岁老婆婆的责任,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小家”与“大家”。
投身乡村振兴
她是村民口中的“亲闺女”
徐庆莲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柴家村姑娘,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她深知家乡的发展需要有人去引领,去推动。2022年,徐庆莲成为了柴家村的一名乡村振兴专员。一个月的时间里,她走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了解了每一个家庭的情况,用真心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去理解他们的需求,她也成为了村民口中的“亲闺女”。
作为柴家村的“亲闺女”,徐庆莲每天奔走在村里大街小巷,帮村民解决着生活中的大小困难。柴家村村民邱吉荣的老婆出车祸住院,徐庆莲了解到这一情况,第一时间协助寻找肇事司机,并帮助申请急救补贴和临时救助,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帮助邱吉荣一家顺利渡过难关。邱吉荣在采访中表示,“多亏了小徐的帮助,我们一家人才能渡过那段艰难的日子。在平时的生活中,村两委和小徐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成为一名乡村振兴专员让我有机会帮助更多村民去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徐庆莲笑着说道,“我们的工作很多都非常细小,但是看似细小的工作却能实实在在地解决村民的难题。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家乡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她的话语朴实而真挚,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与期待。
心怀感恩双向奔赴
她是老婆婆贴心的“小棉袄”
徐庆莲不仅是柴家村村民的“亲闺女”,也是婆婆和老婆婆心中的“小棉袄”。
“我的公公婆婆都是非常勤劳的人,公公常年在外工作,婆婆一人撑起家庭,为补贴家用五十多岁依然选择在家附近的工厂上班,家中九十多岁的老婆婆经常一个人在家,担心每天她吃饭不及时,我便主动揽下了照顾老婆婆的责任。”
徐庆莲回忆着自己怀孕那段时间,八十多岁的老婆婆在家里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她;孩子出生后,老婆婆帮着一起带孩子,陪伴着曾孙、曾孙女成长;有好吃的东西,老婆婆自己不舍得吃,总会留给徐庆莲和孩子们,也正是老婆婆的付出让徐庆莲默默记在心里,工作之余陪伴和照顾好老婆婆也成了徐庆莲的心头大事。
“老婆婆年龄大了,自己在家做饭行动不方便,我工作离着家比较近,每天早晨上班前、中午和晚上下班后都会做好三餐,看着老人吃完热腾的饭我才安心赶去上班。”徐庆莲一天骑着电瓶车要跑五六回,虽然忙碌但却很开心。老婆婆爱干净,她总是把老人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的。
老婆婆对这个宝贝孙媳妇连连夸赞,“我早就把她当作自己的亲孙女了!”这么多年,无论大病小病,她总是陪伴在老婆婆身边。如今,老婆婆已经95岁了,身体硬朗,精神舒畅,邻居都说她有福气,她却说:“都是我这个孙媳妇照顾得好!”
诠释孝悌之道
她是孩子们心中的“指明灯”
孝道,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情感的传承,一种文化的延续。徐庆莲一家四代,代代人用实际行动将孝道传承。
“我公公和老公都是非常孝顺的人,公公虽然在家的时间不长,但是只要他在家就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会给老婆婆灌上热水袋,第二天早晨一早还会准备好热鸡蛋去给老婆婆送过去。”徐庆莲说,“老婆婆是我们家的‘宝贝’,我老公出差打电话问的第一句经常是‘奶奶吃饭了吗?’”
长辈们的行为总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在良好家风的影响下,徐庆莲的孩子们也从小养成了孝敬老人的优良品质。饭桌上,只要家里的老人不动筷,孩子们一定不会先动。徐庆莲的一儿一女也被这个温暖的家庭氛围培养成了“小暖男”“小棉袄”。徐庆莲和丈夫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格外重视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让孩子在良好的家风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指明学习的方向。
“我们家多亏了有这么一位好儿媳,帮我分担了身上的重担,周围的邻居都对我儿媳都赞不绝口。”徐庆莲的婆婆说,“因为有她我们家才能这么幸福团结,老人过上了舒服的晚年生活,孩子们健康成长。”
在徐庆莲的心中,这个温暖“小家”“就是她的港湾;村里的“大家”是鼓励她不断前进的勇气与动力。她深知,只有用心去爱,去付出,才能让“小家”与“大家”更加美好与幸福。
编辑: 孙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