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济南高新区建区30周年,30年间,一系列人才、产业扶持政策推出,20多个公共及技术服务大平台相继建成,千亿级产业加速聚集;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欧美同学会留学报国济南基地、侨梦苑华人华侨创新创业基地等国家级双招双引金字招牌相继落地,市场主体突破10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214家,各类人才总量突破22万。一项项令人瞩目的成就,折射出济南高新区30年奋勇开拓、改革创新的发展变迁,更凝聚着广大专家人才和党外代表人士的智慧与汗水。自2021年3月起,齐鲁人才特区开设【30年回眸·高新人才统战人物风采成就展】,展现伴随济南高新区成长的人才、统战先进人物事迹,进一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激发爱国奋斗、砥砺奋进的精神,助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强省会建设。
张赛,济南人,先后获清华大学本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2012年回济南成立济南翼菲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产品为轻量级高速高性能工业机器人与多机协作成套设备,现拥有国家专利技术近百项,已在优势应用行业开发完成300多个应用案例,是少数几个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供应商名录的中国机器人本体品牌公司。2020年,《财富》(中文版)发布“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单,张赛与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知乎创始人周源等一同上榜,成为备受瞩目的“后浪”。2021年被授予“山东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奖”称号,获山东省政府发文通报表扬。
2020年疫情期间,张赛带领团队仅用3天时间研发出“全自动一拖二平面口罩自动生产系统”,利用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机构实现口罩的分拣、包装、装箱、码垛。为了全力驰援疫情防控,企业毅然暂停了其他业务,把所有力量投入到了口罩机生产中,仅3周时间陆续下线交付近150台平面口罩机,展现了“后浪”的实力与担当。
梦想的力量
如果你走进张赛的办公室,你会立刻注意到满满一墙的变形金刚和乐高玩具,这是张赛兴趣所在,也是他创办翼菲自动化的最初动力。
对变形金刚的热爱催生了张赛从事机器人领域工作的热情,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回国后,张赛立刻加入了深圳某全球知名大型港资机械制造企业担任高级工程师与生产主管。生活在深圳的张赛很敏锐地感受到人口红利消失和新生代工人上岗对工业企业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到工厂流水线上从事简单的机械式工作了。当时国内的工业机器人仍以随汽车制造一起引入的串联机器人为主,由多节点链接,模仿人类手臂结构,俗称“机械臂”;而乳制品巨头伊利在2012年率先使用具有高速特点适用于轻工业的并联机器人却给了张赛灵感——要办一家企业来专门生产高性能的国产并联机器人,从而代替简单的人工岗位。
2012年,拿到了济南“5150”引进海归创业项目启动资金的张赛开始正式在济南创办翼菲自动化。
梦想照进现实
当梦想照进现实,现实却远比想象的残酷。3个人、2张办公桌、8平方米的办公空间,这就是公司当时的全部家当,张赛都觉得自己像是一家皮包公司。“当时公司没有行政,想招一个行政,可当看到公司的状况没有一个人愿意留下来工作”,张赛回忆道。
比起帮别人造梦,更像是给自己造梦。2013年,翼菲自动化有了自己的第一批产品,但市场接受度并不高。相较于串联机器人而言,企业一般对并联机器人了解较少,不愿意花钱购买产品。如何能从有产品向有市场转化一下子难住了张赛。没什么好办法的张赛用起了最直白的方法“推销自己+免费试用”——介绍自己是清华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学霸”,自己研发的产品将提供免费试用与调试,所有相关事务不需要工厂花一分钱。在这样的条件下,最终一家大输液制造工厂答应试用他们的并联机器人产品,以代替人工进行输液袋摆盘。
然而试用只是第一步,第一代产品往往有许多不足之处,张赛直接安排工程师驻扎在生产线现场,出现问题直接调整升级。经过一年时间的现场调试和不断改进,翼菲自动化终于拿出了自己的第一款成熟产品,并在2014年7月有了第一笔订单。时至今日,该并联机器人仍在生产线正常运行。随着客户一笔笔订单的追加,翼菲自动化也从最开始的三个人逐渐发展为40余人。
梦想激励 凤凰涅槃重生
但在2016年初,公司迎来了近乎毁灭性的一次打击。2015年,由于其他合伙人的跃进决策,翼菲放弃了自己最擅长的并联机器人,转而承接了某大型家电类生产企业的自动化改造订单并倾出全公司之力。而这些改造订单中没有用到一台并联机器人,全都是串联机器人集成和纯非标自动化设计,而且该企业也没有支付任何预付款,最终导致这些项目都没有成功交付,公司亏损近千万人民币,现金流断裂,整个公司三个月没有发出一分钱薪水。但不可思议的是,在停薪的三个月时间里公司上下40余人竟无一人离职。时至今日,当初的40人中仍有30多人留在了公司并担任骨干工作。也许正是因为这群人当初与张赛有着共同的梦想,他们都坚信张赛可以力挽狂澜,带领公司走出困境。
“梦想是个好东西,既是我创办翼菲的原因,也是翼菲走出低谷的动力。”张赛表示,“但凡我有一口气在,都要把翼菲救活!”最终迎来了新的资本——峰瑞资本的注入。
一家现金流断裂企业想要引入新的资金源其实是十分困难的,峰瑞资本投资人也很清楚这一点,但一家企业的价值无法仅凭一串数字来衡量,更要看到企业所拥有的潜力。峰瑞资本当时给张赛开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让他证明自己是一位合格的CEO,有能力带领翼菲自动化走出泥潭。当时的张赛做到了,他破釜沉舟,卖房借债,回购了其他合伙人的股权,重组公司管理层,并调整了公司的战略方向。而峰瑞资本也没有食言,按照事先预定准时投入了资金流,翼菲自动化自此涅槃重生。当峰瑞资本的第一笔融资款到账时,张赛终于给所有员工发了工资,大家集体长舒了一口气。张赛回忆道:“当时的压力特别大,一旦失败,不光翼菲自动化就此停摆,自己也将走向背负巨债的不归路,但每次回想起来,都从来没有后悔过。”
张赛从公司这次危机中反思,坚定了新的战略目标:“围绕自己擅长的机器人相关领域来提供交钥匙的服务。”顺着这一思路,翼菲自动化成功敲开了很多知名客户的大门,并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顺应客户需求,推出了Bat、Python、Mantis等多系列轻量级机器人产品,并通过成套解决方案与“交钥匙”模式迅速占领3C数码、食品医药日用品生产为代表的轻工业市场。其中,Bat为并联机器人,能在一定空间内高速移动,具有灵敏高效等特点;Python为Scara机器人,有更大工作空间,但速度略慢,价格更低;Mantis则为小6轴机器人,可支持三维空间工作。
截至目前,翼菲自动化通过丰富的产品生态已成功进入蓝思科技、东阿阿胶、杏花楼、联合利华等知名客户企业,企业年营收达数亿元人民币,团队规模达400余人。
奋力追梦
助力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翼菲自动化目前以提供工厂自动化改造为主要业务,所有产品采用模块化处理,厂家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方案,单笔订单价格在数十万元到上千万元不等。张赛表示:“翼菲自动化如今远非一家简单的机器人生产制造企业,我们结合机器人本体、视觉识别、软件算法、应用集成,并融合供应链优势,打造了一个轻工行业一站式自动化服务体系。”
一路发展下来,翼菲自动化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无论是产品业绩、销售数量,还是在并联机器人探索领域甚至整个行业都是绝对的佼佼者,并逐渐成为食品、制药、3C电子、日化、物流、新能源等行业自动化示范线必选的抓取机器人供应商。翼菲自动化的机器人产品现在已经卖到了欧洲、美洲、东南亚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在行业内颇具影响力。
通过多年来对各行业服务客户案例的跟踪探索和创新实践,翼菲自动化决定提高生产效率,倍增生产力,缩短产品市值研发周期,让产品上市更快、交付质量更高;同时通过非标定制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工况的个性化、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和全线自动化等要求,从而实现了输出产品的高稳定性和性价比,因此获得了市场及各行业龙头客户的认可。
目前,翼菲自动化已经获得峰瑞资本、宽带资本、飞图创投等多家投资机构的联合支持。对于下阶段规划,张赛表示:“2020年翼菲自动化完成了C轮融资,主要用于现金流储备;2021年,翼菲自动化准备迁入新建厂房,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扩大生产,加大研发投入。”
勇立潮头
做追梦路上的奔跑者
纵观2018年,整个机器人行业遇到了资本的寒冬,中国机器人产业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挑战和机遇并存而来,很多机器人企业因此被淘汰出局。对于中国机器人行业的未来发展,引起了更多人的思考。毕竟复制引进不是中国机器人企业的唯一出路,不然就会像牵线木偶一样会受到制约,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中国机器人行业可能会越走越艰难。
翼菲自动化一直致力于打造信得过的国产自动化品牌,推进中国民族工业的现代化进程,正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对于翼菲自动化的未来,张赛也有自己的梦想蓝图——销售额和市场扩张再上一个新台阶,加快创新研发脚步稳固市场地位;愿与业界同仁携手并进、共同成长,把创新创造活力激发出来、汇聚起来,共同打造智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做追梦路上的奔跑者。
展望未来,翼菲自动化将继续锐意创新、奋勇当先、信心满满,不论是为智能制造提供本体支撑还是技术支持与解决方案,翼菲自动化都将不辱使命。
编辑: 张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