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载古老故事的徕佛山、马鞍山环翠拱卫,蜿蜒流淌的北大沙河穿谷而过,带来源头泰山山麓的清新气息。泉城首条轨道交通R1线划过一道高速发展的箭头,在这片山水之间的西部热土射下淡淡投影。由此及彼的距离,在上下五千年中前所未有地被缩短。不远的将来,从这里到达济南西站,只需要8分钟。
这里是齐鲁创新谷,济南高新区最年轻的两个“飞地”之一,也是唯一地处济南西部的园区。
虽然眼前所见最多的仍是大片树林与施工工地,但是在建设者看来,崭新的点子、年轻的大脑、投资者与“创客”云集的场景就在眼前。这里将打造为“京沪经济走廊高端产业资源最佳承接地、济南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新引擎、支撑济南西部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包括高端研发、大数据应用、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和北斗卫星应用在内的七大产业将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这片注入了新动力的土地将成为“工作、生活、休闲”三位一体的第四代科技园区。
如果非要做一个类比,这里将是济南的“硅谷”、“中关村”。
“创客”的欢宴
斯坦福大学的Fablab,可谓世界各地“创客”的精神港湾之一。成果转化为应用、思路置换出金钱的故事,每一天都在上演。通过国内颇有影响力的互联网营销专家与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山东开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新谷与斯坦福建立起无形的链接。
占地750亩的创新谷加速器,其中一部分已经敲定由开创集团入驻。在集团董事长周伯虎的规划中,这里将搭建起“创客联盟”,成为互联网电子商务人才培育基地。
时至今日,互联网人才在山东乃至全国仍然稀缺。与此同时,大量科研成果面临变现难、转化难。周伯虎的想法是,筛选怀揣优秀创意的“创客”,以“股份换空间”的方式,邀请他们免费入驻。“借鉴斯坦福模式,抛弃传统赚房租、水电费的‘短线思路’, 拉近创意与商业化、市场化的距离。”他说,大量的创意聚集,也有利于吸引、整合有意向的投资人,改变人们对山东创业氛围差、资本流动性不强的印象。
这个“创客孵化计划”的重要支撑点,是创新谷背靠大学科技园的优势。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研发和智力资源居全省之首,中国城市科技竞争力排名第8位。在创新谷人才培养区内,就有11所大学、省部级实验室28个,博士后流动站46个、博士点46个、硕士点185个,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30余个、延伸专业60余个,在校师生近20万人,每年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毕业生1.5万人。这一切为创新谷入驻企业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由创新谷与8家高校共同发起组建的齐鲁大学科技园,进一步加速了大学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园区企业资源优势的结合,实现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互赢互利、高度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
“企业最关心‘用人’的问题。在创新谷,这不是问题。”创新谷发展中心副主任马洪军颇为自信。
京沪“后花园”
如果严格从行政区划的归属来计算,创新谷的“区龄”刚刚满月;从市政府部署划归高新区开始,也仅有一年的时间。然而年轻的创新谷成长之路并不平坦,面临着方方面面的考验与竞争。
济南的科技和产业园区众多,齐鲁软件园、临港产业区、汉峪金谷、CBD……创新谷的优势在哪里?区别于其他园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济南传统习惯“就东不就西”,创新型企业也仍然以东部居多,西部相对来说是科技发展的“洼地”。创新谷靠什么吸引企业?如何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
马洪军认为,创新谷能够依托京沪高铁、轨道交通的便利,凭借人力资源丰富、人才流失率低、商务成本低等优势,极大地提升园区对创新创业资源的吸附力,开展高端链接,打造“承上、启下、自发”的开放型经济。
事实上,创新谷被视为城市发展战略中“西进”的重要载体。这里紧邻京沪高铁,北上1.5小时可到北京,南下3.5小时可达上海,京台、济广、104、220等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纵贯而过,距离济南国际机场仅40分钟车程。即将于2019年建成通车的R1线,在园区内就设立了3个站点。千里京沪一日还,这里已经不折不扣成为京沪“后花园”。
“与此同时,这里的平均工资水平还不太高,只有北上广地区的1/3,住宅均价5500元/平方米,是京、津、沪地区的1/6,便于形成‘外来高管指导、本地员工研发’的企业格局。”创新谷发展中心投资促进部的孟宪克说,这些条件能够吸引外地高端研发机构和企业资源,在进行产业布局时更多地把目光瞄准创新谷。
2016年年中,历时两年选址考察的上海锐嘉科山东移动智能产业园项目正式落户创新谷。园区投入使用后,可以容纳就业1万人,实现总产值100亿元。锐嘉科集团是一家移动智能终端整机方案提供商,客户遍布非洲、东南亚、南亚、南美、东欧等地区。正是快速膨胀的集团公司以及日益攀升的人力成本,让锐嘉科做出了建设移动智能产业园的决策。为了寻找合适的建园地址,锐嘉科多次赴各地考察,希望找到一个交通便利、人力充足、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区域。最终这一地址被定位在创新谷。
除了得天独厚的硬件,创新谷致力于打造优越的“软环境”,力争让客户“找不到离开的理由”。让每一个客户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是创新谷发展中心一直以来的努力追求,也正是山东华渠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选择入驻创新谷的“决定性一刻”。“中心主任赵太国亲自登门,拿着‘聚人才、稳增长20条措施’,一条一条地跟我们讲。”这让华渠集团董事长助理张维华觉得,这里的“官”不像“官”,“好像和我们企业是一家的” 。
“相对于诸多成熟园区,创新谷具有显著的后发优势。”创新谷发展中心规划发展部的来守军认为,高规格、高标准、高起点打造的创新谷,总规划面积约27平方公里,仅目前已经建成的1号孵化器的体量,就相当于一个齐鲁软件园的标志性建筑——创业广场。创新谷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现状已建用地面积3.8平方公里,仍然具有充足的发展空间。正如一张空白画布,等待书写者的大开大阖、挥斥方遒。
加速的节奏
站在1号孵化器顶楼,窗外正在建设的轨道交通清晰可见。未来高速驶过的列车,有节奏的呼啸声仿佛就在耳边。在创新谷,各项工作的进展节奏也是有序而疾速的。
创新谷发展载体分为三大类:孵化器、加速器和专业园区。占地300亩、总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的孵化器,主要为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公用技术设施、公共技术服务及孵化场地等配套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华渠集团即将跻身其中。
开创集团即将入驻的加速器,主要满足高成长企业对发展空间、商业模式、资本运作、人力资源、技术合作等多方面、个性化的需求,加速企业成长壮大。
锐嘉科集团进驻的专业园区,则主要面向有园区建设需求、延伸产业链条、降低采购成本、提升品牌效应的大型企业集团、专业园区运营商。
俯瞰脚下,海棠路与芙蓉路交汇处,是创新谷的重要十字路口——产业、商业和人才居住的核心区。创新谷建设用地按照4:4:2的比例统筹布局,40%为产业用地,40%为居住与商业用地,20%为公共设施配套用地,将真正实现“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目前,核心区载体建设突飞猛进、雏形初现。作为创新谷的标志性建筑,1号孵化器已经正式交付使用,创新谷发展中心去年9月26日率先入驻。2号、3号孵化器也已经顺利完成土地摘牌,开始基础施工,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态势。加速器建大合新项目一期工程10栋楼,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全部实现主体封顶……
与此同时,招商工作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去年以来,已经有超过150家企业入园。截至9月底,孵化器累计签约面积5.7万平方米,完成全年计划的114%。”作为从2011年底创新谷构想之初便在此工作的“元老”,马洪军明显感觉到,进入2016年后,时间越来越 “不够用”,越来越多的企业“找上门”。究其原因,有他们经年努力的厚积薄发,也有划归高新区后的政策支撑,“高新区作为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的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谷在一些政策方面也可以‘先行先试’。”就在前不久,创新谷成为省内首批完成区域综合评价的开发区,此后入驻企业和机构的审批流程将大大简化。
夕阳西下,创新谷第一栋完工的建筑——1号孵化器静静矗立,在周边工地的映衬下还稍显孤单。不过,这种孤单很快将被喧闹淹没,今年初,首批企业就要开始装修入驻。这组六边形“晶格”结构建筑,很容易令人联想到蜂巢。不过,身处其中的不是酿蜜的工蜂,而是“酿造”科技与产业的人才。
总编手记|创新谷的年轻人
杜广才
一路向西。驱车进入长清,穿过大学城,绕过长清湖,转入芙蓉路,一幢蜂巢状的白色六边楼群映入眼帘。冬日暖阳下,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齐鲁创新谷了。
创新谷发展中心与我们对接安排采访的,是规划发展部的来守军,言语不多却沉稳周到。
去年8月,济南高新区面向全球招聘高端人才,从5700多名应聘者当中,层层筛选后聘用了百余人,35岁的来守军就是其中之一。他是硕士研究生毕业,专业学的是“区域经济”,把自己的家也安在了长清,决心扎根这里建设美好家园。一说起创新谷的发展规划,来守军的话就多了起来,侃侃而谈,条理分明,成竹在胸。
同样通过那次全球招聘来到创新谷的,还有投资促进部的孟宪克。33岁的他在北京、非洲等地都工作过,做石油行业、做国际贸易,大世面见了不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精干。这次回到济南在创新谷工作,他至今庆幸自己的选择。
登上1号孵化器顶楼,整个创新谷热火朝天的场景尽收眼底。孟宪克给我们介绍创新谷的建设情况,“那里是R1线的首发站,将来到济南西站只需要8分钟”;“那里是加速器,9栋楼马上就可以交房”;“那里是配套的商品住宅区,年轻人来这里就业没有后顾之忧”。他说话声音洪亮,不时打着手势,极富感染力。“我的孵化器……”“我的产业布局……”,言谈中是满满的自豪感,是对这项事业的热爱和激情。
企业服务部的“80后”王罡原来在齐鲁软件园工作,是个典型的“理工男”,说话的语速很快,但是逻辑性很强,对科技创新行业经验丰富,同时也很有想法。从济南东来到济南西,王罡把创新谷作为事业的新起点。当记者问到创新谷是不是科技人才的“洼地”,他能马上用几千字的调查数据来告诉你:这里的平台背景、这里的政策优惠、这里的发展前景、这里的人才储备、这里的环境优势……让你心服口服地相信——这里不仅不是“洼地”,而且必将成为“高地”。
作为分管招商工作的副主任,“70后”马洪军是创新谷的“老人”了,工作起来和年轻人一样“拼命”。和我们见面之前,他已经接待了五六拨客户,嘴角起了个大大的燎泡。“习惯了这种累并快乐着的工作节奏。”马洪军说,大家周末加班是很平常的事儿,晚上经常10点下班回家。不管前一天如何疲惫,第二天肯定“满血复活”。明天周六还要接洽3批客户,“只要客户有时间,我们就有时间”。
创新谷发展中心目前只有25个人,负责投资规划、招商合作、企业服务等大大小小的事务,其中大部分是“80后”的年轻人。他们之前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又怀着同样干事创业的梦想来到创新谷,洋溢着年轻而蓬勃的朝气,给这片热土带来了希望。
从采访座谈的会议室向外望去,隔着芙蓉路对面有一座30多米高的大烟囱。来守军介绍说,仅仅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村庄,大烟囱是原来土砖窑厂废弃的。随着创新谷的规划建设加速,如今村庄早已搬迁,大烟囱也马上要拆掉。
优势产业、特色园区迅速形成;创业空间、科技企业不断优化;生态家园、宜居新城迅速崛起——创新谷,正在成就一个蝶变的传奇故事。屹立的徕佛山、环绕的北大沙河,是这段传奇的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