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刀,这可不是武侠小说里的绝世神功,而是一种可以做手术的医疗器械——医用水刀。我们知道,高压水枪可以冲洗污垢,高压水刀可以切割钢材,可是在医疗手术中,水又如何作刀呢?在济南高新区就有一家企业,打破了国外垄断,研发出了医用水刀,手术中可以不用“一刀切”了。
以水为刀,手术中可切留自如
熟悉医疗领域的人应该知道,医生做手术时经常会用到的一种医疗器械叫医用高频电刀,它可同时进行切割和凝血,在机械手术刀难以进入和实施的手术以及在弥漫性渗血部位的手术中,得以广泛应用。然而,在一些需要选择性组织分离、分割等手术方面,不光是高频电刀,就是超声刀、激光刀也是无能为力。
于是一种新型的医疗器械“医用水刀”营运而生。它不仅具有一般常规外科手术器械切割人体软组织的能力,还具有选择性组织分离、分割的能力,且在手术过程中不产生热量,不会对组织造成热损伤。
“通俗的讲,‘水刀’就是以水为刀,通过精准控制对水的压力,让水产生不同的切割力,利用各种器官对水压的不同承受力、韧性和弹性,达到该切的切,不需要切的‘毫发无损’。”山东华博电气有限公司(后称“华博电气”)董事长李明以肝脏手术为例,用医用水刀可以做到既能切开肝脏组织又能做到不切断肝脏内血管的效果。
据悉,水刀切割技术在工业上已广泛应用,但医用水刀技术厂长期被国外垄断,世界上仅有两家外企掌握“医用水刀”技术。我国进口一台医用水刀需要150万元左右,使用一次的耗材就是1.8万元,价格非常昂贵。
打破垄断,研发国产医用水刀
所幸,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科研攻关,位于济南高新区的华博电气掌握了医用水刀的核心生产技术。两年来,李明和他的技术团队花费了800多万元,一心一意研制医用水刀。医用水刀的硬件设备主机也已经加工出来了。
然而,又一个难题出现了,“一个精密的关键零部件精度一直上不去,无法发射出符合标准的水刀。”李明告诉齐鲁晚报记者,他们前期在国内找了七八家企业进行生产,但均无法达到该关键零部件所需的精度。
此时,正与济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后称“创服中心”)洽谈合作的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后称“苏医工所”),进入了李明的视野。得知企业需求,创服中心带着李明专门去了一趟苏医工所,经过创服中心的牵线搭桥,双方的合作进展十分顺利,硬件设备的核心零部件终于生产出来并达到了所需精度。
“目前我们生产的医用水刀正将应用于临床试验,申报国家批复后,有望3年左右推向市场。”李明说,医用水刀国产后,价格至少能降至进口价格的一半,可以惠及更多中国的老百姓。
发现新动能:
练好孵化企业的独特内功
2015年7月,李明在济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立了华博电气,他的目标是要打造医疗器械领域的“通用电气”。这个刚成立不足3年的企业,已经走上了发展正轨。从一个初创企业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在济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园区内有许多拥有同样目标的入孵企业。帮助这些企业孵化毕业并成长壮大,也是创服中心一直在努力追求的目标。
经过25年多的发展,创服中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孵化内功。无论是制定相关人才及产业扶持政策,还是通过一系列研发技术平台的搭建,都为入孵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根据2017年底的统计,自1992年10月成立以来,创服中心已累计为济南高新区孵化培育各类科技企业1000余家。在高新区属地统计范围内的规模以上企业中,有125家是创服中心孵化的毕业企业,占高新区规模以上企业的54.1%,在高新区累计认定的32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有163家是创服中心在孵或毕业企业。
去年,国家科技部发布了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济南有31家企业上榜。值得关注的是,这31家企业中有8家是创服中心毕业的企业,2家是创服中心的在园企业。也就是说,济南近1/3的瞪羚企业都是由创服中心哺育成长起来的。
“孵化本土企业成为培育潜在新动能的重要力量。”创服中心副主任高晶宇此前接受齐鲁晚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孵化企业是一个园区内生增长的动力,与招商工作形成园区发展的双轮驱动,二者是一个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的关系。“孵化小企业,一旦孵化成功,一般可以留得住,企业发展能够逐步上升,最终变成大企业;招商引进的一般是大企业,相当于移植,栽活了收益很大,但风险也大。”